法定最低工資慣性每兩年一檢,由2019年至今,工資水平一直維持在每小時37.5元。按此慣例,最基層的打工仔恐要「凍薪」四年。勞工界十年間無間斷要求一年一檢,但一直不得要領,為何一般打工仔、公務員都可每年檢討薪酬水平,唯獨最低工資例外?
談到最低工資,無論是建制還是泛民的勞工團體,都會認同一年一檢。香港復康力量副會長林耀國是退休公務員,對於打工仔凍薪四年,深感不忿,「咁多公務員,每年加薪都做到,個影響咪仲大?幾多人退休金有影響,嗰盤數咪仲大,人哋都一年可以做到」。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一直反對最低工資兩年一檢,「公務員都每年調整一次。兩年調整一次,佢哋(基層工人)係最低收入一班人,物價變動佢哋感覺最快,尤其係基本開支變動,例如交通費上升,電話費、書簿費上升,日常食物價格上升,因為佢哋薪酬大比例放咗喺基本開支上」。
檢討工資水平參考因素包括整體經濟狀況、勞工市場情況、競爭力及社會共融這「一系列指標」;勞工及福利局今年2月公佈最低工資凍薪後,聲稱已「全面分析及評估各項社會及經濟數據,並進行了廣泛及深入的諮詢,以充份考慮不同行業及中小型企業的意見」,辯稱「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與任何既定公式掛鈎,未必能全面和合適地考慮所有相關因素」。
鍾劍華不滿最低工資的調整沒有客觀準則,且所用數據已滯後兩年,「作為政策,最理想係有一套理想方程式,跟通脹又好,跟薪酬變動又好,大家要跟方程式,認為合理跟住調整,咁唔使拗,但政府唔肯。每兩年委員坐埋一齊,政府掟啲數字畀佢,數字係呢兩年通脹情況、物價變動,一大堆關於經濟民生數據,呢班委員就算傾完都唔係跟啲數據結果嚟加幾多」。
政府2月初宣佈最低工資凍薪後,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民調,有逾四成人反對最低工資未來兩年維持不變,只有28%人支持凍薪。
鍾劍華認為,當過去兩年賺取最低工資的工人薪酬已落後於標準,未來經濟不景,他們又要繼續苦撐,有違讓肯工作的人繼續工作原意,「我覺得同我哋確認勞工係有血有肉、要照顧家人、要生活到,要令肯工作嘅人去工作,肯定工作價值,同呢啲基本社會倫理完全偏離晒」。
作為僱主的黃傑龍表示明白勞工界對一年一檢的訴求,形容是「人之常情」。他亦認同一年一檢比較貼近社會現況,每次法定最低工資的加幅亦會低於兩年一檢,便利商界:「商界都會容易咗,每年唔使咁大步,你調整生意都會容易咗。」
不過,他憂慮實行上有困難,理由是委員會決定工資水平時需審視大量數據,有關數據需時向商界蒐集,有部份數據要靠統計處公佈,若改為一年一檢,有一定難度,「好困難去做,除非變成自動化方程式,唔需要咁多數據討論」,他預料短期內難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