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死因庭昨先後傳死者梁子駿的主診醫生及駐校護士出庭,兩人皆稱子駿有若干行為問題,包括拍打自己、情緒亢奮,甚至玩弄大小便等。醫生透露自2013年起替子駿申請入住殘疾寄宿學校,惟苦等兩年仍未獲派學位,裁判官黃偉權問,子駿個案涉及家庭問題,若對他自身安全的風險極高,在輪候方面「可否打尖」,醫生回應指「唔involve(參與)條隊,係中央輪候」。
瑪麗醫院兒科副顧問醫生何松,自2012年起擔任本案死者梁子駿的主診醫生,先後為研訊撰寫兩份醫療報告。報告透露子駿出世時身體健康,家中有一名哥哥,兩兄弟的舅父有自閉症病史。
何表示,由於子駿同時有自閉症及中度智障,對周遭事物的風險評估有偏差,病情亦影響他的言語表達和理解能力,也有行為問題,例如掉東西、撕爛物件、拍打他人、踢同學、在不恰當的地方小便等。根據紀錄,子駿只能以單字或二字詞語表達自己。
何指子駿事發時14歲,但心智猶如5至7歲孩童。黃官問,一般5至7歲的孩童可表達完整句子,為何子駿不能。何解釋因子駿同時有自閉症,一般自閉症兒童在言語表達、社交層面及行為偏差這三方面都有問題,表達喜怒哀樂時亦與其他同心智年齡的小朋友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子駿生前在葵涌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學校就讀,駐校護士陳美儀供稱,由於子駿「唔係幾聽指示」,校方需安排教學助理一對一陪伴子駿上堂。她印象中子駿身上的瘀傷明顯較其他學生多,一般會交由個案社工向院舍查詢緣由。
根據陳所撰寫的學生在校情緒紀錄,子駿會突然情緒亢奮、破壞事物、扯爛他人的眼鏡、吐口水、玩弄大小便等。惟她坦言只曾目擊子駿吐口水及丟飯盒,其他皆是引述同事的觀察或院舍職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