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日效應?- 馮睎乾

什麼是生日效應?- 馮睎乾

就像英格烈褒曼,沈西城先生的夫人過身,正遇上她的生日,沈先生覺得異常巧合,更問我有何「玄機」。我昨天就談及西方人所謂生日效應(birthday effect):不同國家的研究均顯示,死亡率會在生日前後,甚或當日,有較顯著的上升。怎解釋這現象呢?

最明顯的理由是過年過節,或慶祝壽辰,往往呼朋喚友,飲食宴客,生活習慣驟變,影響情緒與內分泌,身體狀況自然較不穩定。至於臥病在床的老人家,意識到生日來臨,很可能構成心理壓力,轉而影響生理。細心想想,不難發覺現實生活有很多類似情況。

我跑步的時候常有這種經驗:只要終點不在視線範圍,知道尚有漫漫長路,反而心平氣和,不覺疲累,可是終點一旦在望,不期然就心急起來,心一動,手腳即倍感沉重,越近終點越吃力。古人云「近鄉情更怯」,又說「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即大多數人都走不完最後的路),我認為是形容同一種心理變化。

九十年代加州大學學者做的調查,顯示80歲以上長者中,特別多男人死於生日前一周,而女人則是後一周。研究人員試圖從美國文化角度理解。由於男人看重自己的成就,生日在他們就成了「放榜日」,是回顧一生的日子;很多男人面臨生日,不禁壓力激增,甚至不想再過生辰,於是下意識「放棄治療」,趁「放榜日」未到,就匆匆做生命的逃兵去了。

至於美國女性,傳統驅使她們比較重視人際關係,為了不讓家人朋友感到失望或「掃興」,即使纏綿病榻也會拼命無恙,所以往往千辛萬苦捱過生日,才能鬆一口氣——呼出最後一口氣。儘管這種解釋未經科學證實,但我覺得也有幾分道理。

從另一角度看,假如你不知道生日日期,或徹底忘掉它,不就等於少一個「劫」嗎?古代西方異教徒有個傳統,正是不要數算自己的好東西(包括年壽),以免引起神靈嫉妒,受「邪眼」(evil eye)注視。順帶一提,現在洋人還常做一個「角」的手勢,將食指和小指伸出來,其實這是先民信仰的痕跡——用「角」戳向邪眼,以除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