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約10年前的民企風暴,多間中國民企被揭財務造假及挪用公司資金,部份是僅僅掛牌約一年或數個月的半新股,包括洪良、諾奇及博士蛙等,最終被勒令停牌及退市。事件觸發監管機構修例,加強規管保薦人制度。
此外,港交所2018年提高上市門檻,主板上市時最低市值增至5億元,但未有同時提高盈利要求。有市場人士歸咎因而令市場扭曲,觸發一系列因「折頭黨」而衍生的不當行為。
事實上,多隻停牌的半新股,市值已低於上市門檻的5億元最低要求,其中Raffles Interior更只有約1億元市值,較上市初蒸發80%。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盧華基表示,僅僅達到盈利要求的上市發行人,容易因外圍經濟環境影響,令營運及資金出現問題,不時因減值及撥備問題與核數師有爭拗。
港交所去年11月的諮詢文件,指在部份新股個案中,發現疑似向承配人提供回佣,及編造人工股東基礎等不當行為,並建議提高上市的盈利要求。證監會今年2月發出諮詢,點名提到有新股向認購客戶提供1%中介費作為回佣,及誇大認購等情況,建議中介不可向認購客戶提供回佣,不應令客戶以較便宜價格獲認購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