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抗疫目標是清零」、「疫情已接近清零」、「香港須待清零之後,才可與大陸通關」。這樣的現代漢語,香港人今已習以為常,也都說得很自然,完全不覺「清零」一詞之荒謬。
首先,「清」作動詞,指「清除」或「清理」,其後名詞應是被清除或清理的事物。如「清黨」、「鳴鑼清道」、「清熱解暑」、「正本清源」、張宣明詩「豈不厭艱險,只思清國仇」等。「清零」意思應是「清除『零』這個數字」,怎可解作「清除某事物直至其數目是零」。中文不是這樣「縮略」的。
當然,「清」作形容詞,指「清朗」、「清涼」等,其後名詞就不是被清除或清理之物,例如《詩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李煜詞「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等。至於陸龜蒙詩「一榻何清零(清靜寂寥)」、蘇軾詩「江山清空我塵土」,第一句「清零」兩字都是形容詞,第二句「清空」兩字則都是動詞,和現代漢語「清零」的意思截然不同。
此外,中文不會以「零」說「不」或「無」。現代漢語之「零容忍(zero tolerance)」、「零增長(zero growth)」等,只是英文說法,中文說法是「絕對不容/決不容忍」、「無絲毫增長/增長率是零」之類。「清零」是亂用「零」字。
但這個「清零」已是通行全中國。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國新聞網有《中國所有貧困縣清零》一文,今年二月三日臺灣《聯合報》報道:「桃園醫院啓動清零計劃。」他們都不懂得說「中國再無貧困縣」或「桃園醫院展開祛瘟計劃」。中文幾乎已告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