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財經專訪】
「所有投資決策首步必定是分析財務報告 ,我們肩負守護第一道防火牆的責任。」財匯局主席黃天祐在訪問期間不斷重複,尤其在新舊經濟股交織下,要維持財務報告質素有一定挑戰。他希望與各監管機構加強合作,多管齊下監管上市公司及其核數師。
財匯局於2006年成立,直至2019年10月修訂條例生效後,才正式接手監管香港上市公司核數師的實權。但黃天祐明言,同樣關注上市公司財報本身的質素。在新例下,當公司的財報會計準則存有偏差、失實、不當,該局有權向上市公司展開查詢。
為了令監管效率更高,該局與證監會近月簽署了諒解備忘錄(MOU),雙方的監管職可互相延伸,亦意味財匯局權力增大,「等法官再轉介比我哋蚊都瞓,但簽咗MOU可以做到差唔多實時,當佢哋展開調查,我哋都可以即時跟進。」
黃天祐直言,財匯局無權處分上市公司,但在調查核數師的過程中,發現該上市公司有舞弊情況,可即時分享資料及轉介予證監會,反之亦然。他續表示,冀盡快與港交所(388)檢討早年所簽訂的MOU,加強雙方合作。該局亦一改低調作風,過去兩個月內先後介入調查德勤舉報事件及康宏(1019)賬目問題,惟後者引起市場不同猜測。黃天祐拒回應個別案件,強調只是行使應有的權力及責任。
財匯局展開查察工作逾年,黃天祐表示,香港核數師質素與國際主要的金融市場相若,但普遍核數師欠缺足夠專業懷疑態度,質疑審計證據的適當性及充足性。他續指,當某些會計項目涉及公司管理層的主觀假設,核數師卻不過問照單全收;即使數字正確,得出的報告結論基礎薄弱。
港交所近年不斷修改《上市規則》,吸引更多大規模的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目前上市公司數量逾2,500間。黃天祐坦言有一定挑戰,但財匯局近年積極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各部門,冀明年3月底前可由現時的54人增加至59人。
黃天祐出任多個監管機構要職,包括港交所上市委員會成員、證監非執董等,監管工作看似沉悶,但他自得其樂,「自小監管意識便很強,每個公職都有不同體驗,財匯局主席一職最任重道遠。」雖然接手大權逾年,財匯局仍未開出第一宗罰單,被問到未來會否特別增加執法部門的人手 ? 黃天祐指,不會以「執法部門」概括履行調查、處分、查察職能的部門,查察部暫時有13名人員,「人手規模一定不及證監會,但財匯局屬精簡架構,相信短期仍可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