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沈西城先生在專欄寫了三件巧合事件,前兩事談到奇夢,讓我想起唐人傳奇〈三夢記〉,最後一事關於沈先生亡妻,她的農曆生日與死忌,恰巧是同一天,而新曆生日與死忌,則同樣有阿拉伯數字123,令沈先生嘖嘖稱奇。他更點名問我:「此中有何玄機?」今天不妨嘗試解答沈先生的疑問。
坦白說,我覺得無論是123數字組合,抑或生死同日,儘管確有巧合,但並無什麼「玄機」。沈先生亡妻生於1月23日,卒於2月13日,要構成這類巧合,共有五個日子:1月23日、2月13日、3月12日、3月21日和12月3日。假設死亡日期隨機分佈於任何一天,就有1/73機會偶中。1/73算不算巧合?算,但談不上非常罕見。若再考慮西方人所謂「週年效應(anniversary effect)」,命中機率就更高。
所謂週年效應,即中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智慧:每逢大時大節和生日,都是生死關口,患重病的老人家要格外小心。這套講法並無玄機,倒有科學根據。早於1992年,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教授已發表報告,大規模分析1969至90年間二百七十多萬加州人的死亡數據,發現男人在生日前一個禮拜,女人在生日後一個禮拜,死亡率都顯著增加。1997年有另一研究,顯示一千二百多萬瑞士人中,生日當天死亡率竟比預期值高17%,這狀況在80歲以上老人組別最常見。為什麼會有這種關口呢?
有人說,新年、清明、重陽都是氣候劇變的日子,抵抗力差的老人家的確較易患病,甚或死亡。西方也有類似的Christmas effect,有人嘗試以天氣寒冷作解釋。不過有學者研究過紐西蘭數十年來死亡資料,發現死亡率也在聖誕期間見頂。然而紐西蘭的聖誕是夏天,死亡率顯然與低溫無關,或許與假日情緒、飲食變化有關,而假日期間醫院人手不足,亦是一重大因素。
洋人的「節日與生日效應」,或中國人所謂「關口」,箇中若有「玄機」,我會傾向相信是心理作用,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