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半世紀的讀書緣.下集 - 張宗永

【圓方集】半世紀的讀書緣.下集 - 張宗永

五四作家,我早期看沈從文和林語堂(一左一右)。同期作者,很多是舊學出身,穿上新文學的新衣,有點衣不稱身,文章滲雜了很多“了、嗎、呀、啊”,難看。周氏昆仲中周作人的雜文,我也喜歡。

魯迅因他的革命先鋒形象太重,一直提不起興趣深讀,有點因人廢言,錯失了。錢鍾書對知識淺薄的我來說,作者賣弄得來有點欺人太甚。反之錢夫人楊絳寫的《仨人行》,卻很好看。

書架上有兩位名家,我看他們的評論多於看作品本身。一位是陳寅恪,另一位是胡適。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我粗略翻過,但余英時解構陳的作品,我倒讀得趣味盎然。胡適很年輕便暴得大名,他包容性格和眼光搭上了時代改革的列車,成了一代宗師。但論知識分子報國,胡適應該是交了半張白卷吧。記憶之中我最先看評胡適的書,是李敖寫的。和很多讀者一樣。我也曾經迷李敖,閱世深了,覺得李的那一句「五百年白話文第一」只可視作戲言而已。

章詒和說統戰 令人回味

余英時是我一個必讀的作者,他談新亞、談陳寅恪、談胡適、談汪精衞都可讀。相比之下,另一個也是寓居美國的歷史學者唐德剛,我也看了他的《晚清七十年》和口述歷史,唐的立論便沒有余英時般精闢。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談近代史的角度,和余唐兩位很接近,海外和內地健筆互相輝映。

我在中國跑生意跑了近30年,公幹之餘,逛書店也成了習慣。韓少功和賈平凹是我喜歡的中生代作家,他們開始遠離早期劉賓雁等的傷痕文學,革命在他們筆下多了一份距離和客觀。韓少功的《革命後記》教曉我造反和被造反的根本沒有分別。我後期也多看章詒和,雖然我不懂京劇,但章的文筆好,寫名旦如何被共產黨統戰,令人回味。

談到出差買書,近年很喜歡到台灣買一些日本作者論中國近代史的中譯本,日本人的角度當然有異於「大中華膠」。台灣譯者日文根底厚,譯筆流暢。要說去大中華中心思想,近年兩位大陸流亡海外作家李勂和余杰都給我很多資料和啟發,是我近年的必讀。

曾經聽過前輩教訓,讀書要專,找一兩個項目,痛下苦功,才能得道。我惰性重,讀書對我來說百分之九十是興趣。大半輩事情,都是碰碰撞撞,參的是野狐禪,雜不成章。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