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恒益(1894)股價於去年8月間大上大落,而在「散水」前夕,似乎有人「未卜先知」率先沽貨走人,令一眾散戶接火棒。
恒益共發行7.68億股,翻查中央結算系統(CCASS)紀錄,股份多數由非散戶常用的證券行持倉,10間主要證券行共持6.9億股份(91%),意味真正街貨量甚少。而大部份證券行於恒益股價暴瀉前後,倉位亦出現顯著變化。
當中,許楚家旗下立橋證券持貨最多,持有超過74%股權,相信是代主席兼大股東李沛新持貨。雖然立橋倉位在股價波動的時候未有異動,但CCASS顯示,在股價暴瀉後一個月,即去年9月29日,大部份股票突轉至英皇證券,涉逾5.7億股(74.27%),立橋倉位只剩餘65萬股(0.08%)。
恒益股價自去年8月17日起不斷飆升,此前多間證券行倉位突然劇增,包括名滙證券,由不足0.01%,逐步增至最多4.13%;華贏東方甚至由0增至3.22%。
恒益暴瀉九成當日(8月31日)、前夕及翌日,倉位未見大變化,只有進陞證券持倉突由近2%降至不足1%。直至9月2日及3日,倉位才出現異動,興證、進陞、華贏的持倉量降至0;反而散戶常用的滙豐、中銀、富途倉位急增。聯交所買賣證券是在T+2日(交易後第二個營業日)才經由CCASS進行交收,故當日CCASS紀錄顯示兩日前交易狀況,意味有人「未卜先知」,在大跌前沽貨走人,令一眾散戶接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