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缺陷 態度馬虎 人為失誤遺禍萬年

設計缺陷 態度馬虎 
人為失誤遺禍萬年

為甚麼核電廠35年前會爆炸?記者到訪在首都基輔市中心的切爾諾貝爾博物館。疫情關係,博物館目前暫時關閉,幸經多番聯絡,館方特地安排一天予傳媒訪問及拍攝。館方研究員Olexii負責解答記者提問。

時任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曾指,蘇聯崩潰的原因或是因為切爾諾貝爾核災,Olexii認同這個說法,「核災導致經濟上損失大量電力供應,60萬至80萬人參與善後,大量儀器運到災區,這個經濟重擔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承受,核災可視為蘇聯崩潰的重要原因」。

時鐘停留在1時23分,博物館樓高二層,收藏了大量救災、善後人員的物品,更加藏有核封鎖區內其後受輻射污染而基因突變的小豬標本。館方研究員Olexii概括爆炸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反應堆的設計缺陷,第二:電廠人員的人為操作失誤, 但兩點都是蘇聯核能系統性失誤的結果。

設計缺陷上,世上絕大部份反應堆都建有包圍牆(Safety Containment),將反應堆完全包圍在內,若洩漏輻射,95%的輻射都會留在反應堆穹頂內。

蘇聯建的電廠,因體積龐大成本高,索性就不造包圍牆,Olexii說:「以今日的標準,沒有包圍裝置的反應堆是不允許運作的」。

另一個致命的缺陷是緊急煞停鍵「AZ-5」,按下時反應堆發電量會先升幾個百分比,才逐漸下降。因當晚測試在日間已將發電量減低,反應堆內積聚了大量氙氣,當按煞停鍵時,爆炸立即發生。

Olexii指操作失誤上,蘇聯經歷20多年的「停滯時代」,使核電廠長期缺乏立法監管,員工也訓練不足,「電廠工程師需要同時是物理學家及技術專家,像當晚控制室的控作員Toptunov,他只是物理學家,僅在電廠工作三個月,根本沒經驗操作反應堆。」

廠長的鹵莽也對爆炸有責任,Olexii說:「廠長趕着完成測試後,向蘇共代表大會宣告測試成功,這樣他就很可能獲頒國家勳章。」一旦測試取消,下次起碼要一年後。

被問到爆炸的罪魁禍首,Olexii指在蘇聯時期,不單是核電廠工業,員工普遍對工作崗位馬虎,「當年核電廠員工叫電廠做『水煲』(Samovar),雖電廠的確以煲水為發電原理,但員工態度是輕浮的。」他強調電廠爆炸中,不能怪罪任何一個人,又或者說所有涉及電廠的人都有責任。

蘇聯的隱瞞,Olexii概括為初頭官方也懵然不知反應堆爆炸,但後來卻故意隱瞞,「輻射塵在5月1日已飄到基輔,這時當局已經知道,但5.1的勞動節遊行仍沒有取消。」Olexii續指因蘇聯的隱瞞,現在都不完全知道真相,只能靠目擊者的回憶重組真相,「1987年的審訊很多審問紀錄都是機密,沒有人看過」。

小豬標本成畸形證據

核災的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由28年到2.4萬年不等,被問到清理工作幾時完成,Olexii指單單清理好區內的廢墟就要多30至40年:「我們假設30公里封鎖區可於60至70年內開放,但10公里封鎖區則需要很長時間。」

輻射常與畸形掛鈎,館內藏有一隻基因突變小豬的標本,亦是罕見在核封鎖區內現存對生物影響嚴重的證據,Olexii說:「輻射對生物的胚胎影響最大,無論是動物或人,DNA都很易受破壞。」

35年前的核災與目前疫情,Olexii發現有共通點:「核災震驚了全世界,疫情亦都一樣。現在部份人不重視個人防疫,不戴口罩,輻射就像疫情的病毒,我們看不到它,但影響很嚴重。」

參考資料:烏克蘭國立切爾諾貝爾博物館、《Midnight in Chernobyl》、綜合外電

■館內藏有一隻基因突變小豬標本。

後記:不想除褲離開 請勿亂碰

記者到訪切爾諾貝爾核災遺址,最深印象是:輻射是肉眼看不到的。驟看影片,覺得與郊外一幅爛地沒分別,事實是,我們除了鞋底,幾乎都不會觸碰區內任何物品。記得聽過一番警告,如果你褲上沾染過量輻射,你走時要立即除褲洗,如果都太高,你就要把褲脫去,除褲離開封鎖區。

另一難題是受訪者大多只說俄文或烏克蘭文,要濃縮及無誤地繙譯,都有賴兩位繙譯把當地語言譯做英文。為何要到訪切爾諾貝爾?核電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發電方式,但必須要尊重且謹慎應用,一個錯誤,承受後果的將是下一代、及下一千代人。

繙譯Gnes Olena(左)、記者葉親惠(右)

繙譯Tetyana Nelozhynska(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