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進行視像交流。王毅在會面中力斥侵侵政府為「現行國際秩序的最大破壞者」,又指美國新政府仍未找到與中國打交道的正確路徑,美國應尊重中方所選的模式及制度,形容「民主不是可口可樂,全世界一個味道」。
王毅作了一個相當正確的比喻,可樂有很多味道,民主也有很多形式。我在日本超市最開心是找到曾經是日本獨家的白桃味可樂,也有低糖檸檬味,而且牌子也非只有美國Coca Cola,在美國還有百事可樂、大陸有嶗山可樂、德國有艾菲可樂。味道各有不同,但稱得為可樂的,其成份必須是碳酸飲品,即含二氧化碳的水,然後再加入其他味道。若果有一種飲品,連碳酸成份也沒有,他可以叫果汁、豆奶、啤酒,但就不能叫做可樂、汽水,否則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同可樂一樣,可不同味道,例如英國西敏寺模式,由勝出議會選舉的政黨組成執政內閣,黨領袖出任行政首長,即首相或總理。又例如美國式總統內閣制,國會有國會選舉,但多數黨不會組閣,總統會由另一場選舉產生。至於議會選舉的方式,也有各種不同制度,例如種族、宗教分歧嚴重,需要保護少數利益的,會採取大選區比例代表制,有的會採用部份小選區多數決,部份按得票比例分配,這就是王毅口中所說「各有味道」。但前提是你總不能拿着維他奶,堅持說這叫做豆奶味可樂,因為當中根本沒有碳酸成份。民主體制中,有甚麼基本要素,猶如可樂的碳酸呢?
首先議會選舉是人民授權的過程,必須容許有選舉及被選舉的自由,也必須存在公平競爭性。如果由官方委任的議會,或可隨意用政治取向來審查參選人資格的,都不符公平競爭原則,這不能叫做民主。其次,民主選舉必須存在一個以法治、人權、自由為基礎的社會。這就是可樂之所以稱之為可樂的原因。嶗山可樂同可口可樂味道雖然不同,但其基本構成要素:碳酸,是不可或缺。
香港「完善」後的民主,由一個政治審查機制去審核候選人資格,已經背離了民主原則,直選議席佔比例大幅下降,功能組別選民數目縮小,這些怎可能稱之為「完善了的民主」呢。王毅的「民主可樂論」,是代表了中共正在全球展開的論述爭奪戰,他們用一種相對主義的方法,否定民主基本元素,認為全世界不同國家按自己方式實踐出來的,都可以叫做「XX式民主」,誰也不比誰優越,這是抄襲自俄羅斯心戰大師蘇爾科夫的「主權民主」,目標是搶奪民主話語權。
其實,說到底也經不起人們的常識考驗,三歲小朋友也知道汽水不是維他奶。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