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事故中最先爆發的4號反應堆,近年建好新的圍封輻射裝置,輻射量因而大為降低,當局逐步開放遊客到訪當地,又擬為遺址及核封鎖區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疫情前,遊客數字每年倍增,記者今趟行程的導遊Olena成為核封鎖區導遊已有約三年,近年不少極限旅遊者(Extreme Tourist)當核封鎖區為「遊樂場」,是新潮的目的地,但Olena認為這是罕見的露天博物館,遊客應認識這場悲劇。
這場核災是烏克蘭人的烙印,Olena的媽媽也不例外,爆炸時Olena出生只有幾周,她媽媽看到天上出現紫藍色的彩虹,Olena認為媽媽只是因創傷產生幻覺,「烏克蘭很多人都因切爾諾貝爾(爆炸)受精神創傷,即使今天,烏克蘭人都很害怕切爾諾貝爾,人們不太相信政府通報的輻射強度對人體沒有影響、輻射受控」。
蘇聯時期,官方瞞報災情,蘇聯人幾乎都不相信政府的訊息,Olena說:「市民惟有找一些秘方。我家鄉盛產葡萄,我媽媽在我小時候經常給我飲紅酒,認為這樣可去除輻射,這個例子說明蘇聯時市民不懂怎樣防輻射。」
約在2015年,切爾諾貝爾開始准許遊客入內,Olena指遊客來自世界各地。過去五年,直至疫情前,每年都有一倍的增長,80%訪客來自外國,當中大部份來自英美,隨後是波蘭、德國、瑞典、印度等,「這裏不僅是世上最嚴重的核災難場地,就像是時間囊,帶你回到過去,所有事物都凝結在蘇聯時期」。
Olena解釋:「現在90%遊客都是本地人,因疫情封關等,他們終於想到:『為甚麼那麼多外國人來切爾諾貝爾』,或許我們都應去看看。」
當地人是否介意外國人樂於到訪他國的悲劇?Olena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認識這場悲劇。這裏不是歷險、極限旅遊的地方,這是露天的博物館;如果這個博物館不存在,人們很快會遺忘、重蹈覆轍,以及付上對謊言的代價。」Olena認為,遊客有助維持這個露天博物館的運作,「如果沒有訪客,當局或會拆毀鬼城,遊客到訪(的收入)幫補鬼城大廈的維修保養」。
被問到訪客進入核封鎖區的危險性,Olena稱:「如果你不走進鬼城內即將倒下的大廈,就很安全,我不是會進入危樓的那些導遊。不要做儍事,就不會有危險。」
至於輻射強度,Olena強調空氣方面是沒有過量輻射,「這裏甚至少過我在基輔的公寓,基輔的輻射為0.18µSv/h」。Olena續指,越接近核電廠,輻射強度就會越高,但一天核封鎖區行程累積的輻射,不會多於一小時航程的輻射量。
要成為核封鎖區導遊須接受考核、向當局註冊,取得進入禁區的導遊資格,Olena指相關考試對她來說不是很難,她只花了一個月就通過考試,初期很擔心工作會否影響健康,「我學了很多(輻射安全知識),現在我知道我身體無礙」。
Olena坦言,如今的疫情與35年前的核災有很多共通點,「兩者都是肉眼看不見,很難相信它的存在,令人覺得,我不在乎,因不相信真正的存在;另一邊廂又使人覺得:我很害怕會因染毒而死」。Olena最後寄語:「歡迎來到核封鎖區,但謹記這裏不是遊樂場,而是災難發生的地方,這裏仍然受到輻射污染,我們要認真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