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加稅、政府擴權的挑戰 (盧峯)

蘋論 :加稅、政府擴權的挑戰 (盧峯)

前不久跟朋友小聚,有相識多年的老友勸我多寫國際大局變化,少點寫港事特別是完善選舉制度這回事,因為沒甚麼好評,一切已成定局。朋友的「勸告」當然有戲謔的成份,但也是對當前情況的洞察。

美國強力復蘇資本回流

北京主導的「完善選舉制度」從一開始就完全放棄《基本法》草擬時代廣泛聽取民意、認真諮詢港人的做法,直接設定框架、原則以至細節,沒有任何討論修改的餘地空間,為此多寫評論委實有白費心力之嘆。再加上特區政府落實本地立法時加入不少荒謬建議,包括立法禁止任何人公開呼籲選民以白票、不投票作政治表態,形成投白票合法、建議選民投白票違法的荒誕情況。像這樣不合邏輯的法例端的是多評無益,徒添怒氣及無奈;反正市民的眼睛雪亮,清楚知道「完善了」的選舉制度跟普選、民主等普世價值背道而馳。

這篇蘋論沒就選舉制度作評論倒不因為評之無謂或朋友相勸,而是由於世界政經形勢正出現重大轉變,需要及時分析。這裏說的重大變動都源自美國,有短期變化更有中長期秩序重整,對全球經濟包括香港影響甚大,不管企業、投資者及一般市民都應當小心在意。

在大選時被不少人譏為「sleepy Joe」的新任總統拜登完全沒有sleeping的樣子,上任以來話沒多說,做的實事卻甚多,而且影響甚大。內政上包括全速推動疫苗接種,一改前任特朗普政府只說不做的敷衍。短短三個月已為1.4億美國人接種至少一劑COVID-19疫苗,接種二劑的超過9,000萬,令在1月份接近失控的疫情大幅扭轉,並使美國大部份州分可以加快重啟經濟。在疫情改善下,美國經濟復蘇趨勢明顯加快,諾貝爾經濟學者克魯明估計今年美國經濟將增長近6%,是1984年以來最大升幅,不少市場人士更開始擔心經濟反彈太快會引致通脹重臨,甚至出現惡性通脹。

近期經濟數據包括就業數據清楚反映美國經濟在拜登上任後加速復原,新申領失業人數已回落至50多萬,是疫情以來最低;而隨着各州重啟經濟,更多食肆、娛樂場所開放,就業市場將進一步改善,進而推動消費明顯回升,令美國經濟復蘇力度不斷加強,並為全球經濟增長加添動力;香港作為外向經濟體肯定會有部份環節如出入口、轉口等受惠。

拜登藉疫建政經新秩序

然而,美國經濟強力復蘇勢將改變資金流向,令更多閒資熱錢回流到美國實體經濟及金融市場,當中所引起的震盪不可輕視。事實上美國今次經濟復蘇除了疫情改善外也得益於拜登政府快速通過二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方案除了派錢以外還包括在基建、人才培訓、環保保育上的巨額開支。換言之,未來幾年美國的本土投資將大增,並將由此牽引大量資金由東亞向西流(北美)的情況。對資金進出、流向極敏感的香港經濟而言,禍福雖未知,動盪則難以避免。

另一個必須關注的政經變動是拜登大力主催稅務改革,針對大企業及富人加稅,並要求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政府聯手設立利得稅最低稅率(目前建議在28%或以上),避免割喉式減稅令國家稅收大減,大企業及一眾避稅天堂如愛爾蘭等享盡好處。疫情下各國政府大開庫房派錢令財赤大增,自然想增加稅收填補開支,來自民主黨的拜登向來左傾,想來個劫富濟貧及乘機增強政府權力更是理所當然。

問題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在列根、戴卓爾夫人推動下一直以減稅、減規管、限制政府權力為政經發展方向,並取得巨大成績。拜登今次借抗疫呼籲全球加稅及擴大政府權力將大大衝擊四十年來的政經共識與秩序,即使能得到一時之快(教訓「肥到着唔到襪」的科技巨企),長遠卻可能打擊經濟創造力及活力,削弱長遠經濟成長。

香港向以低稅、不干預政策自豪及吸引資金、人才,相關優勢在加稅及政府擴權新浪潮下將會備受壓力,例如要拉近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稅務距離,又或要接受政府不斷以有形之手干預市場。這樣的政經新秩序對香港競爭力以至思想都將帶來重大衝擊,不可不認真對待。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