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幾篇討論關於農作物的根莖枝葉,在園藝角度來說,這三個器官(根、莖、葉)的生長階段,稱為「營養生長」。當這三個階段成熟後,就到了開花結實的階段,稱為「繁殖生長」,生物的終極目標就是繁殖,把基因傳留下去。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會開花的,在悠長的生物史中,開花植物出現得比較晚,有一個浪漫的說法:「當花兒展出微笑時,恐龍就滅絕了」。以前的古生物學家推斷,開花植物是在一億多年前出現,那是恐龍時代的晚期(近年來發掘出新的化石,把開花植物的出現時間推前到一億六千萬年前)。開花植物又稱為「被子植物」,比起更為古老的孢子植物(如蕨類)和隱花植物(如松柏類),它的優勢就在於「基因」的轉移及交換效率,開花的植物進化出雌雄蕊結構,以花粉(精子)方式傳播到遠方,不同植株的基因能更有效率的重新組合,在物競天擇之下,能篩選出更強健的後代適應環境的變化。
開花植物受惠於基因的交換效率,短短時間就成為陸地上最主要的植物,也演化出更多植物物種(是地球上最多物種的植物類別),花朵的演化也成為植物能否留下來的關鍵,有的以燦爛的顏色吸引昆蟲動物來幫忙傳播花粉,有的動之以利,以花粉和花蜜來回饋幫忙傳粉的昆蟲,也有的演化出驚人的花粉數量以風傳播,總之是要把自己的基因傳到遠方,創造出更強的後代。
回說農業,現在我們的食用植物品種,九成有九都是開花植物,園藝學者和農夫以人工雜交和篩選的方式,縮短了要用上千萬年進化的演變行程,現在只需幾十年以至幾年便能把植物大翻身,變成營養豐富又高產量的農作物。早幾年前網上流傳一幅十七世紀靜物畫家Giovanni Stanchi一張畫作內的西瓜,內裏白色跟空洞的部份跟現今紅澄澄的西瓜大異其趣,十足是「中伏」買到的劣質農產,但當時卻已是美味的成品了。人類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用三百年時間把西瓜改造到面目全非,全靠「花」這個器官。農作物的傳粉行為分為「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兩種, 很多葉菜類和瓜類作物都是前者,多數透過昆蟲傳播花粉,所以它們的變異性頗大,很易跑出新的變種,例如冬瓜跟節瓜本身就是同一個「種」,兩者完全可以交配繁殖,所以很多業餘農夫在留冬瓜種時,發現把上年留下的種子再種出來的變成三不像,就是因為上年的冬瓜在開花時受粉於節瓜或其他品種的冬瓜。自花授粉的代表則有茄科和豆科作物,它們可以以同一朵花花內雄蕊的花粉授精(好一些異花授粉植物不會接受自己的花粉授精),而結構上也相對封閉,雌雄蕊很快就在花內接觸「洞房」,不用昆蟲們幫忙,這些植物在演化上是不利的,但在欠缺傳粉條件時卻能好好留下子孫。不過,自從它們得到人類「垂青」之後,便開始由人類幫它們雜交「進化」,好像辣椒內的辣椒素忽然有價,人類就只用了十多年便把辣椒的辣度提升了一百萬倍,原因是製造有價有市,用來打仗的胡椒噴霧。
農夫有時也會嫌棄農作物開花的行為,認為要授粉了才有瓜果生出來太麻煩,便開始培育出「單偽結果」的農作物,不用授粉便結果,溫室青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用人工授粉或養溫室蜜蜂,節省不少成本,也少了消費者不愛的青瓜核。人類為了自己的慾望,一時利用了植物的花去創新,一時又抑制它們的開花行為,農業技術的演變就在這種糾纏下進行着,美國著名作家Michael Pollan曾寫了一本暢銷書《The Botany of Desire》,寫出人類跟農作物變化的糾結關係,絕對值得大家找這本書來看看,實在非常有趣。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