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保育文物不力,深水埗主教山百年配水庫在市民搶救下幸存,惟多達16幢歷史建築物已在過去五年間無聲無息地消失,發展局昨披露該批歷史建築清單,當中包括有逾70年歷史的二級歷史建築灣仔錫克廟,另有三項建築物更在未及確認評級已拆卸,包括兩幢位於西營盤德輔道西的戰前唐樓、山頂施勳道20號大宅,以及大澳街市街兩幢建築物。
發展局披露過去五年被拆卸的已獲評級歷史建築及尚待評級項目名單,當中評級最高為建於1949年的灣仔錫克廟,屬二級歷史建築。根據古蹟辦簡介,該廟位於皇后大道東371號,原址的錫克教廟在二次大戰時遭日軍和盟軍交火時摧毀,戰後在原址興建新廟,該廟已於2019年遭拆卸。
另外,兩幢擬議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山頂施勳道20號大宅,以及大澳街市街2號及4號建築,則分別建於1922至23年及1930年代,同樣於2016年遭拆卸,當時評級尚未獲確認。另一幢未及確認評級已遭拆卸的建築還有西營盤德輔道西67及69號唐樓,建議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均建於1920年代,已先後在2014年及2019年遭拆卸。翻查網上資料,兩幢建築屬四層高唐樓,均設有騎樓,其中一幢地下曾為海味店。
至於2017至18年間被拆卸的五幢建築均屬三級歷史建築,包括建於1939年的坪洲坪利路大中國火柴廠和跑馬地雲地利道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先導紀念堂;建於1955年的中環香港佑寧堂聖所及鐘樓;以及建於1950年代的舊粉嶺戲院。
去年則有一幢尚待評級的歷史建築遭拆卸,為觀塘道新秀大廈,建於1973年,原名克拉克樓(Gray Block),前身為皇家空軍總部;於1978年曾被改建為啟德北難民營,高峯期收容數百名越南難民,難民營1998年關閉,新秀大廈其後改勵行會總部,大廈因改作公屋發展而在去年拆卸。
發展局指,當局接獲部門通報相關建築的拆卸申請後,均主動聯絡相關業主,大部份業主同意作適切保育,包括保存建築特色定義元素,並將有關元素融入在新發展項目或作展示,或進行三維素描記錄、相片或製圖記錄等。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舊粉嶺戲院及大中國火柴廠址反映社區價值,而山貝162號及163號是林氏排村屋一部份,拆卸兩屋會破壞現存歷史建築完整性,批評政府拖延重做全港性歷史建築普查。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