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抗日炮台荒廢 學者:政府唔想人識

英軍抗日炮台荒廢 學者:政府唔想人識

【本報訊】政府保育歷史古蹟工作一直乏善足陳。昔日用作關押政治犯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屬三級歷史建築,範圍包括在二戰中用以抵抗日軍的銀禧炮台中的二號炮位。不過,銀禧炮台的另外兩個炮位及多個探射燈台、彈藥庫、機房等設施荒廢多年。有學者認為,該處見證香港在二戰時期的歷史,希望政府主動做好修繕和保育。

香港軍事史學者、前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高添強表示,銀禧炮台的範圍大,除了仍保有三個炮位外,探射燈台、彈藥庫、機房等設施比起其他現存的戰前炮台亦更為完整。記者近日前往銀禧炮台了解,發現炮台的三個炮位,除了已被修葺的二號炮位外,另外兩個均雜草叢生。

現場所見,戰時載有對海探射燈的三個探射燈台中,一號探射燈台被樹木覆蓋,通往燈台的山路泥土鬆散,行人需以繩索輔助前往,但燈台的結構完整。三號燈台則因「藏身」在建有私人物業的山坡下而無法透過任何小徑前往。二號燈台較易前往,惟已被鋪上款式不一的地磚,牆壁亦有被改裝過的痕迹。

■二號探射燈台有被改裝痕迹。

■銀禧炮台部份建築隱蔽,需以繩索輔助前往。

大部份遺址未評級

除了三個炮位及探射燈台,銀禧炮台還設有多個地下室,其中一個設在山坡邊,鐵閘虛掩,門口橫着一條倒塌的石屎,內裏漆黑一片。入門是一條約兩米寬的通道,途徑兩個沒有門的房間,盡頭是一個數百呎的空間,牆上有兩個大型凹洞。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黎偉聰稱,該處是發電機房,凹洞應是發電機的排氣口,天花板以鋼板砌成,可以抵擋一定的炸彈襲擊。

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表示,上世紀30年代末建成的銀禧炮台是駐港英軍當時為抵抗日軍而急忙加建,紀錄亦顯示該炮台曾經在1941年向南丫島開炮,因英軍懷疑日軍在該島登陸。摩星嶺一帶曾是寮屋區,該位置可能曾有人居住,部份探射燈台有改裝痕迹。

鄺智文續說,該炮台在二戰期間雖然並非擔任最重要角色,但作為香港保衞歷史的一個部份應予以保留。黎偉聰促請政府主動做好修繕和保育,尤其結構最為完整的一號炮位,建議改建成公園並修建山徑。

高添強表示,多個炮位及探射燈台中,只有屬芝加哥大學的二號炮位有被評級。他批評政府未有認真看待香港歷史:「其實由回歸前殖民管治,到𠵱家國安啦,政府都唔想香港人對軍事有好深認識。」他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應先仔細調查本港現存的軍事遺址,並邀請專家為遺址評級。

黎偉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