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重組全球論述 - 陶傑

一巴掌重組全球論述 - 陶傑

美國白左政府搶奪了文化話語權,社會一切衝突,必須還原為種族和性別的意識形態論述。

世界本來五光十色,在白左的顯微鏡下,只有黑白膚色。世界本來很多元性,只剩下加害者的男性,以及被加害的女性和第三性。美國傳媒指出:拜登做了總統,平均每隔四天就有一種你本來以為天經地義的文化行為,例如推介或欣賞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變成了「種族主義」。

舊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世界一切衝突,都是階級衝突。拜登、白左時期美國白左的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世界一切衝突,都是種族膚色的衝突或性別衝突。

比利時駐南韓大使的老婆,在名店試衫,店員誤會,被該大使夫人打了一耳光。事件釀成外交風波。

本來這種小事,只要沒有攝錄鏡頭,短片被好事者傳上網絡,在從前的印刷媒體時代,只花邊新聞,僅比後巷中兩隻老鼠吱吱打架,新聞價值高一些。

有了全球化的網絡,白左的論述,加上遠東的民族主義,兩股仇恨一碰撞,那麼就五光十色的好看了。

比利時大使名Peter Lescouhier,是白人,其「夫人」,生於北京的華人,名叫相雪秋,六十三歲。

差不多先生的華文網媒報道此事,稱此華妻為「夫人」,首先犯了「時代錯置」(Anachronism)的錯誤。「夫人」是明清民國對官貴妻子之稱。一九四九年全部廢除,這個中國妻子出生於一九五八年,那時的大陸早不叫「夫人」,而是「愛人」。

其他都不要緊,由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人類、看歷史,自有不同的新鮮領悟。例如新白左再用種族和性別檢視此事——種族:一個黃種華裔女人,在韓國打了一個黃種韓裔女店員。性別:一個女人打了另一個女人。

這件事的戲劇張力,對於紐約時報和CNN,就比不上洛杉磯一名白人被拍攝到拳打一個黑人婦女。正如七十年代中期,赤柬在高棉屠殺二百萬人,只是黃種亞裔人殺同種,而且出於實踐馬克思主義理想,西方的傳媒不會像一六一九年白人的黑奴船抵達之後的壓迫同等視之。前者一筆輕輕帶過——雖然有一部電影「殺戮戰場」,叫紅了Killing Fields一詞,戲中配角吳漢,見到白人救主不斷的合十哈腰——後者則嚕囌到今日。

加上那位戰狼式購物風格的女同志,在大陸網民眼中,此舉或還有警告韓國勿與美日勾結兼懲罰以前高麗人做日本兵的愛國主義意味,這一巴掌,在歷史的長廊,更有深遠的回聲。

這一切加起來,古今中外的交匯,橫嶺側峯的層次益見豐富。因此,感謝白左為全球發出新指引,我們專欄作家,以後就順着這個革命新方向,重頭定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