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灣多年來一直存在交通配套不足問題,政府被轟未能有效監管發展商。政府最近正式批出公園二期予新地,雙方順勢簽署補充協議,聲稱可確保公園獲妥善管理,「從公眾利益角度密切監察」。其實早於2008年,當時由林鄭月娥掌舵的發展局已聲稱會與新地簽署一系列類似補充協議,但原來政府13年來都沒有兌現承諾。
新地在馬灣的發展大計,是1997年前少有的公私營合作項目之一,政府撥地建珀麗灣,新地負責非牟利的公園建設,以及交通基建和村民搬遷,換取地價豁免。但原定2006年落成的公園卻嚴重延誤,惹來立法會議員多次批評。珀麗灣居民多次受不斷縮減的交通配套困擾,要走上街頭,馬灣公園入場人數又持續低迷。輿論批評公私營合作失敗,發展商賺夠磚頭錢,就無心再搞無肉食項目。
至2008年,發展局祭出一系列補充協議,包括要新地就公園延誤繳交利息罰款、委派五名政府成員加入公園董事局、要新地成立儲備金負責公園的維修、保養及改善。
2018年,《壹週刊》揭發,原來政府一直無委派當初承諾的五名政府成員加入馬灣公園董事局。去年一直跟進馬灣發展的旅遊業KOL「TourisMan」透過申訴專員公署追問政府有關協議落實情況,周旋多時,政府最終回覆是「政府目前尚未簽訂」。
不知有心或無意,13年前的承諾原來一直「空口講白話」。至今年,政府才與新地簽訂多項協議,補回有關公園董事局和儲蓄金的相關條款,新地方面並已繳付3.4億元利息。
馬灣島雖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島上歷史資源眾多,當中尤以位於馬灣舊村內的九龍關遺蹟對香港歷史最為重要。據饒宗頤文化館資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1853年,原先清政府自行設立的上海稅關被太平天國破壞,外商無法繳立關稅。外商於是要求清政府成立由洋人管理的稅關,稱為「洋關」。洋關稅收成效高,作風廉潔,漸漸取代原有關口。而由1887年起設於九龍至新界一帶的「九龍關」正是洋關之一,主要負責徵收鴉片關稅。
九龍關其中一個關口正正設於馬灣,立於舊鄉委會前的首塊九龍關碑已被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李澤恩表示,由於當時華南的貿易中心設於廣州,而馬灣對開汲水門海域正正是由香港駛入珠江必經之路,故馬灣設關有地理上重要性。除了馬灣,九龍關碑石亦分佈在荔枝角和內伶仃島等地,溫佐治認為關口之多反映開埠初期的香港貿易已十分繁盛。
馬灣舊村內的天后古廟則是三級歷史建築,同樣與稅關歷史息息相關。廟內有三個保存良好、光緒年的香爐,以及兩個同樣是光緒年的牌匾,全部皆由當時的稅關人員送贈。曾是馬灣島上唯一學校的芳園書室,亦屬三級歷史建築。
在新地興建珀麗灣期間,地盤內亦發現唐代泥窯和清代磚窯,甚至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骸骨及陶器和石器陪葬品,將港人歷史大大推前。但為起樓,這些重要發現統統要讓路,兩個窯均被重置到格格不入的馬灣公園一期,無法原址保留。溫佐治批評過去另址重置做法破壞文物完整性,他希望在馬灣公園二期範圍內的新發現不會重蹈覆轍。
發展局回覆稱,政府計劃是與新地就第二期發展達成共識後,簽立整個馬灣公園的批地文件及補充協議和管理協議。政府一直積極與新地商討第二期發展的安排及清空項目用地,雙方經磋商後達成協議,並於今年3月31日簽立批地文件、補充協議和管理協議,使馬灣公園得以妥善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