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灣公園二期所在的馬灣舊村,大部份村民在2004至2006年期間已遷走,搬到新地興建的新型村屋繼續下舖上居生活,由原居民經營的樂意茶餐廳就是由舊村過渡到新村。負責人陳女士對小時候鄉村生活仍歷歷在目。那時物質簡樸,排隊到井頭擔水已是她每日娛樂,「以前好太平,家家戶戶打開門,個個都見到,一上咗嚟呢度個個都見唔到,因為個個閂晒門」。
華記茶餐廳是原本舊村數間食肆之一。合夥人之一的非原居民梁先生對村內曬蝦膏過程最印象深刻,「啲蝦膏用竹籃整到好似個波咁,幾個人都𢭃唔郁,曬嘅時候就壓平喺竹網度,最猛太陽嘅時候曬……非常大陣味」。
在保育文物以外,保留當地原有漁村風貌一直是新地發展馬灣公園二期主旨。但24年缺乏維修、鞏固,昔日漁村已殘缺得面目全非,難感受到新地對保護鄉村文化的努力。
舊村本有約十間跟大澳類似、由漁民居住的水上棚屋。但自從漁民遷走,大部份已受不住一次又一次颱風而完全倒塌,只剩下棚屋樁腳。少數倖存的亦已搖搖欲墜,木結構被燒焦或已發霉。新地最新的公園二期概念圖中,棚屋不見蹤影。
岸上村屋亦已因多年缺乏打理而變得形同廢墟。理大曾研究活化馬灣舊村為過渡性房屋,去年發表的報告對村內建築物保養有以下評價:「建築物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對村屋內的別緻特色造成了無法補救的破壞,例如原有的斜屋頂和木梯、建築物外觀上的店舖名稱,還有下舖上居內精細的瓷磚等。」還有位於山上、又稱漁民新村的馬灣美經援村。多間提供給漁民上岸的平房是60年代由美國經濟援助協會資助興建。原本寫有「此二十四間屋宇乃由美國的人民由美國經援協會贈 1965」的牌匾已不知所終,現場已無任何相關歷史痕迹。
過去馬灣舊村出產的蝦膏享負盛名,甚至有人形容其品質優於大澳,但新地似乎未有重視此鄉村文化。村民用來曬蝦膏的竹筲箕被隨處棄置,散落一地,任由風吹雨打。數塊原用作壓蝦膏的圓形大石,更被棄在路上,偶爾有遊人當作石凳坐着休息。
對於舊村變得殘破不堪,梁先生嘆道:「梗係可惜啦,呢個係原居民嘅風貌。」他批評發展商多年來聲言保育只是空談:「如果有心保育水棚,佢應該搵啲支架晾住,但佢都冇理。」他相信當年鄉村風貌已難在公園二期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