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議員提到要立法處理「假新聞」,已經失去管治威信的特首林鄭月娥當然附和,最新連經常受害者上身的警務處長鄧炳強都同意。很多人以為這僅是傳媒界範疇的事宜,但對於金融界而言,將會是繼封殺查冊後另一個地雷。
甚麼是假新聞?在報章刊載的是新聞,在討論區見到的是新聞,有時候證券行發出的分析報告都是新聞,市場上流傳某些上市公司將會私有化、賣盤等也是新聞。廣義理解的話,金融業每分每秒在流傳的消息都可以是新聞,政府要立法處理假新聞,對分析員及銀行家有甚麼影響?
CCASS本月初顯示高盛代持美團(3690)突然新增3億股,估計是為日後配售作部署,4月13日消息傳出,股價插水;美團當晚向外公告指「猜測不屬實」,翌日股價回升。惟同月19日美團竟然真的批股,計及換股債涉股數目與高盛新增股份相近。
若「假新聞法」存在,4月13日美團可指控有關消息違法,甚至說有關報道引起了持美團重倉者對公司的仇恨,因為消息令股價急跌。但若美團未有興訟,到後來這個「猜測不屬實」的消息成為事實,究竟fund man、散戶因應這個「假回應」買了貨,又能否以「假新聞法」去控告?
海外傳媒最多所謂source-based的報道,卻不斷遭公司否認;他們有良好審查消息來源機制,只是公司不願承認,是否這些人都有機會因「假新聞法」被控?
以彭博為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併的消息報道了一段時間,兩間公司均稱未獲得相關訊息,會否有人會以「假新聞法」去控告?是否有人背後搞亂市場,製造仇恨?「假新聞法」的想像空間真是無限大。
而這些被目標公司否認的報道,以IPO尤其多,在內地公司角度,一日未有官方公佈或正式在港交所上載上市文件,他們都可否認消息,有些公司不願意讓人率先知道,在香港「假新聞法」變成一種武器。
去年國安法醞釀立法之時,已傳出有些海外傳媒將駐港評論員遷去其他地方;政府推「假新聞法」,若以最嚴厲方式推行,將言論的司法枷鎖推到極致,要人人封口,目標公司一句假新聞,一封律師信彈過來,不止是記者,分析員都要跪低。
程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