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灣一塊代表着香港開埠初期風貌的九龍關界碑最近重見天日,驚喜發現背後,揭示政府和發展商24年來,未有盡力守護本土文化和歷史。馬灣原居民早在去年已發現界碑,並通報古物古蹟辦事處,卻未見有跟進行動。島上另一古蹟「馬灣古代稅關遺址」本屬官方指定保育地點,多年來卻任由其崩塌,甚至本來要求發展商復修的條款也應對方要求刪除。
記者:關冠麒
滄海桑田,24年的光景,太多東西可以失去。馬灣舊村早自1997年,硬幣還印着女皇頭時,已拍板要發展成馬灣公園二期。但一拖再拖,到今年3月尾,用地才正式交付給新地,發展工程即將展開。
改頭換面前,一塊代表着香港開埠初期面貌的九龍關界碑意外重見天日,教一群珍惜香港歷史的愛好者雀躍不已。第二塊馬灣九龍關界碑曝光三天後,「程尋香港」創辦人溫佐治聯同老友踏足小島。這群香港歷史愛好者經常聯群結隊,捐窿捐罅尋寶。雖然部份團友已一把年紀,但步速極快,冒着微雨三扒兩撥就沿着舊村的岸邊岩石「綑邊」,看完祈求航海安全的鎮流碑,再徒手攀着樹藤,登上人迹罕至的小山坡尋找前人痕迹。
發現界碑的過程就輕鬆得多。那天,他們圈子內的朋友剛到村口,就碰上一名村民,引路繞到空置村屋背面。一塊從未展現給公眾的百年文物,就矗立在草叢中。溫佐治說,過去一直有江湖傳聞,馬灣島上不止一塊九龍關界碑,今次在無意中重見天日,印證傳說,一群歷史愛好者十分興奮。
新發現的界碑所在地,正是未來馬灣公園二期範圍。早在臨近主權移交時,新地和港府達成換地協議,獲得馬灣島北面的發展權興建大型屋苑珀麗灣,並要負責發展馬灣公園和安置原有村民,以豁免25億元地價。2007年,馬灣公園一期(包括挪亞方舟)分階段啟用,一直以保育文物和保留漁村風貌為主旨的二期,則拖延近24年,政府才正式將地皮以象徵式地價1,000元批予新地至2029年,公園計劃三年內落成。
口說保育、保留,但24年過去,政府和新地在這方面的工作似乎微乎其微,連一塊外露地面的石碑亦差點遺漏,即使意外地重新發現,也一度被政府冷處理。
團友們行程的重頭戲,是看新天后廟動土儀式。舊村內的天后古廟會被原址保留,馬灣原居民就另覓新址建新廟。不少老原居民都有參與,包括馬灣鄉委會主席陳崇業。他透露,新曝光的界碑,其實早在去年已有人發現:「有村民挖山草藥(搵到),就話畀我聽,帶我去睇。我就報咗畀古蹟辦。」
古蹟辦隨後如何跟進無從得知,但界碑就閒置在草叢,無任何圍欄或告示。直至今年4月7日,有歷史愛好者在網上公諸於世再經傳媒廣泛報道後,港人才認知其存在。政府最終將新發現的界碑連同存放於饒宗頤文化館的另一塊九龍關界碑,一同在今年4月納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 」。公眾發現界碑後,工程人員才在通往界碑的小路拉起多重膠帶,阻止遊人靠近。
同行的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批評,政府和新地在過去一段長時間空檔中,似乎沒在當地進行充份考察和研究,「一日唔郁,一日都唔做嘢......某程度上係遲」。溫佐治認為,工程開展前及時尋回另一塊界碑,正是提醒大家或仍有寶藏未被發掘。他認為新地應先停工做好考古,「鄉民都知唔止一塊,(發展商)係有需要去搵一搵,會唔會搵到散失咗嘅界石?你𠵱家唔做,到真係做工程唔小心推冧咗,冇人知,咁對歷史係好大損失」。
第二塊界碑有幸在推土機來到前重見天日,但24年來村內更多東西已悄然敗壞倒下,難以重修。
在村內舊鄉委會左邊,是原九龍關稅關(即海關辦事處)所在地。記者在舊村圍封前到訪稅關遺址,該處已被枯葉和樹木包圍,建築物只剩半幅長滿青苔的青磚牆,塌下來的青磚瓦礫隨意棄置,原先圍起遺址的鐵絲網已半倒,遊人可隨意進入。
根據資料,上址其實仍被古蹟辦以「馬灣古代稅關遺址」為名,記錄在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中,列為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古蹟辦照片顯示,遺址本應仍有一面完整的「山型」磚牆,牆上有四個開口,設置四個疑似扇狀物,照片右下角標有拍照日期為2004年11月9日。
其實早於拍照日期十年前,城規會在1994年已對新地的馬灣公園批出規劃許可,列明多項附帶條件,包括要「保留和復修有關歷史建築物和構築物」,當中除首塊九龍關界碑和天后廟等為人熟知的文物,亦包括「稅關舊址的山牆」。
到底該幅山牆何時倒下,以及屬何方責任,2013年新地曾向城規會申請,要求修改馬灣公園規劃,刪除有關保留和復修山牆條件,聲稱修改是由於未能成功收購該地皮,同時規劃署人員2012年9月視察後,發現山牆上半部被拆除。建議獲古蹟辦同意,最終新地在發展藍圖剔除稅關遺址用地後,城規會接受新規劃方案。但新地原先保育責任已無從追究。
溫佐治稱雖然當初稅關遺址只剩一幅磚牆,但能反映稅關位置,又與九龍關界碑有組合價值,「如果政府冇做適當措施保護佢,的確係令人感到惋惜」。
記者就稅關舊址山牆的保護、過去在舊村內所進行的考古研究等問題向香港挪亞方舟(馬灣公園)查詢,但園方未有正面回應,亦沒承諾會在公園二期工程展開前進行徹底考古工作,只重申「二期的發展計劃重視保育和活化馬灣舊村風貌,與政府的協議中亦列明會保育九龍關紀念碑和碑石,新地稍後會向政府遞交保育方案」。
新地表示,公園二期土地大部份屬於私人土地,並非由新地持有,故在政府移交土地作馬灣公園二期發展之前,新地不能在土地上作保育或維修。至於舊村內被原址保留的天后廟,新地指公司與政府就發展馬灣公園第二期的協議今年3月31日才生效,島上天后廟至今仍未轉交新地。
至於僅餘半幅青磚牆的「馬灣古代稅關遺址」,新地稱,稅關遺址由其他私人業主擁有,新地無權將該處納入發展範圍內,因此必須從2013年提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的規劃申請中剔除。
新地表示,馬灣公園第二期的發展計劃重視保育和活化馬灣舊村風貌,與政府的協議中亦列明會保育九龍關紀念碑和碑石,新地稍後會向政府遞交保育方案。
發展局回覆查詢時證實,古蹟辦2020年11月接獲市民通報發現「九龍關」石碑。局方聲稱,古蹟辦已隨即進行實地考察,並與文物修復人員檢視石碑的保存情況,在確認其文物價值後,便聯絡地政處,要求在政府與馬灣公園有限公司簽立的批地文件中加入保育該石碑。
當局稱批地文件訂明,二期發展範圍如發現其他按《古物及古蹟條例》定義的古物或假定古物,均需加以保護,馬灣公園公司必須馬上向古蹟辦通報,並須按古蹟辦及《條例》要求處理。
至於馬灣古代稅關遺址,發展局稱該處屬私人土地,古蹟辦曾數度前往該用地,得悉有關構築物已殘破,政府檔案亦證實該構築物曾進行大規模修葺工程。由於缺乏實質證明,古蹟辦難斷定該山牆是否稅關殘餘部份及其文物價值,而古蹟辦2012年視察時得悉山牆上部被拆除。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