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這邊廂,大館正展覽「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那邊廂,觀塘繞道天橋橋墩的曾灶財墨寶被人打交叉破壞。觀塘區議員批評,政府早已知悉橋墩有曾的墨寶,但未多加保護,結果被人隨意破壞。曾灶財生前好友劉健威批評,今次事件原可避免,但政府處理曾的墨寶態度曖昧,「大部份冇保護消失咗,好可惜」。
路政署上月底委託承建商在觀塘繞道天橋橋墩進行油漆翻新工程,期間發現曾灶財墨寶。承建商當時暫停工程,並以膠布臨時覆蓋字迹保護,同時通報民政事務局跟進。不過,網媒立場新聞報道,該處的墨寶連續兩日被人打上紅色交叉及畫花,手法與早前反修例運動文宣被破壞相似。
觀塘區議員李煒林昨到場視察後說,該處上月發現曾灶財墨寶,「嗰時已叫政府要盡量保留,唔好用啲油遮住」,但沒想到近日有人破壞,打上紅色交叉,「今(昨)日再發現有多一筆紅色油」。他說:「搵到有墨寶係好高興,代表香港文化產物,但俾人破壞、畫花就唔開心。」他估計今次破壞者明顯不認識曾灶財,可能誤以為是抗爭文宣,「其實好多街坊不論立場,大家都好高興墨寶重現」。
曾灶財生前好友、藝評人劉健威批評,政府上月已知悉發現墨寶,今次事件原可避免,「保護有好多方法,加一啲圍欄就冇咁易破壞」。他不滿政府處理曾灶財遺下墨寶態度曖昧,「(雖然)天星碼頭及坪石邨兩條柱(墨寶)保留,但冇明顯保育政策,大部份冇保護消失咗,好可惜」。
劉健威說,早前石硤尾主教山山頂蓄水池古蹟事件反映港人保育意識提高,惟康文署保育意識未有相對提高。他記錄了曾的墨寶至少有40至50處地方,「(政府)應該搵專家逐個去睇睇」。
康文署表示,觀塘繞道天橋橋墩表面的疑似曾灶財墨迹,已就其狀況及保育考慮作初步評估,並進行詳細的拍攝記錄。由於墨迹於天橋支柱接縫下方,支柱傍雖有去水管,但支柱上方留有明顯水迹,顯示曾有雨水從接縫流過表面,故不建議加設保護罩。路政署稱,上月發現橋墩上有疑似曾灶財墨迹後,已即時通報民政事務局及康文署。署方按建議保留墨迹,近日發現墨迹被塗鴉破壞,已通報相關部門及報警處理。翻查報道,觀塘道兒童遊樂場對開也有一個寫滿曾灶財墨寶的電箱,但2017年被建築署委託的承建商誤以白色油漆塗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