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選舉制度」下,中央看似可以一勞永逸,以後也沒有煩惱,因為從此以後,所有不受中央歡迎和不被中央信任的人士,可以成功入閘參選的機會是等如零。但新煩惱卻會出現,因為三個民主選舉的功能,在「完善選舉制度」下均被大大削弱:一是真實地反映社會上的多元利益和多元聲音;二是作為監察政府權力及表現的渠道;三是用相對和平和理性的投票方式,來解決社會上的分歧以達成政策共識。
在第一點上,要做到愛國者治港,及維持甚高的安全系數,必定是在入閘上,做到有殺錯而無放過,及寧枉勿縱。可是,世事往往不是絕對,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尋求兩者或更多因素的平衡。在高門檻下,只容中央高度信任的人入閘參選的時候,無形中是排斥了其他的聲音和利益,即使不是一言堂,任何的不同聲音對於影響最終的政策結果,已變得無關痛癢,意義不大。
問題的關鍵是,社會上的多元利益,反對聲音及矛盾,雖然不能透過選舉及議會的議席反映,但並不等如它們不存在,只表示它們不能透過政治制度被有效地被化解、吸納及中和。這些利益和矛盾不能在政策制訂的層面上被處理,只會令日後的政策執行出現不少阻力,甚至爆發衝突。情況可以一如2019年反送中的社會運動爆發之前一模一樣,政策在議會層面可以毫無疑問地順利通過,但在社會的現實層面卻激起史無前例的反彈。
在第二點上,沒有了「不忠實」的反對勢力,但得到的未必一定是忠實的反對派,而更可能是中央的國師級學者所指的忠誠廢物。忠誠廢物的好處當然是一部絕對可靠的舉手機器,但壞處自然是廢物,例如沒有時間閱讀會議文件,及沒有足夠的知識、訓練和智慧去理解文件的內容,使議會作為民意代表去監察政府表現的能力,大大地被削弱。
過往泛民的議員即使背後的目的,只是為了爭取選票來保住自己議席的自私理由,但在效果上起碼對政府是金睛火眼地日夜監察,不時更窮追猛打,敢於將政府的失誤及錯處透過傳媒暴露於公眾面前,使政府官員凡事也不敢偷懶,事事打醒十二分精神。可惜,此情此景未必會再經常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的議會中出現。
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中央所信賴的愛國者,有不少也是全職人士,包括生意人、商界或商會領袖等,反而議員的身份只是兼職,所以在日理萬機下,往往在開會期間,要爭取時間休息和補眠。因此,在「完善選舉制度」的新時代下,議會的業餘化的情況只會繼續加劇,要監察一個由全職及專業的官僚所組成的政府的運作,更是談何容易,難上加難。
在第三點上,可以預期議員的投票不會違反中央的意願,而誰人可以成功當選,特別是選委會與功能組別的議席,中央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可以一錘定音。可是,這樣的小圈子或欽點選舉,並不表示沒有了權力的鬥爭,中央沒有了煩惱,可以安枕無憂。
君不見同樣是小圈子及欽點的特首選舉,只有兩個真正有機會勝出的候選人,也出現了不少的明爭暗鬥,你死我活,互爆醜聞,使到建制派出現分裂,中央也感到頭痛和十分尷尬。出現這些負面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和一般的正常選舉不同,可以透過政綱和選民溝通,爭取他們的認同和支持,從而贏取他們手上的選票。以上的整個過程一般也較為和平及理性,這也是民主選舉的好處。
可是,小圈子及欽點的選舉的特色是,競爭的焦點根本不在於政綱,因大家最終也要緊緊跟隨中央的立場,而大眾的選民也不存在,很多市民甚至是沒有票,說到終,真正的選民也只有一個,就是中央自己。在這樣獨特和古怪的情況下,爭取中央歡心,抹黑其他對手在中央心目中的印象,才是最有效的致勝之道,而眾多醜聞及此起彼落的權鬥也由此而起。
黃偉豪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