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變種海南雞飯(林忌)

英國變種海南雞飯(林忌)

特首林鄭月娥於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後,再次漠視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在網上寫文呼籲年輕人離開香港,前往海南「實習、就業、創業,享受椰林樹影和港人喜愛的海南雞飯」,又引來網上一片嘲諷之聲,質疑特首不學無術擦錯鞋,見海南二字就望文生義,把當年英屬馬來亞發明,於新加坡成名的菜式,竟又「歸功」到海南島去,更引來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會否影響到香港與新加坡的關係,導致要押後公佈旅遊氣泡的詳情?

海南雞飯於新加坡成名後,於是大家就「認親認戚」爭奪,一說新加坡當時未獨立,「自古以來」屬馬來亞聯邦,二說類似做法早已有之,三說「海南雞」是來自海南島的文昌雞,「飯」也來自海南「雞油飯」的變種,可是從來都有把兩者合而為一,但最重要的香料、配料與三色醬,不但價比雞貴,而且明顯來自南洋,又怎可搞錯地方,以為要去海南島食海南雞飯?

雙重標準與輸打贏要,的確是人類的特色,例如首先於武漢大爆發而為公眾認知,被世衞稱作「2019年冠狀病毒病」,就絕對不可以提到武漢,否則就會被說是「污名化」、「製造歧視」、「分裂」、「仇恨」;可是一味「三色醬白切雞油飯」,偏要國族主義上腦,不斷爭論源自哪一個地區或國家。

看來還是英國人最瀟灑,既沒有說海南雞飯當年發明於「英屬馬來亞」,因此是「英國變種海南雞飯」,屬「英國菜」;也不介意各國稱呼「英國病毒」或「英國變種病毒」,而寫信去平機會投訴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污名化」,然後好似平機會般出聲明「強烈譴責」、並「保留一切追究權利」,笑罵由人真的如此困難嗎?

或者有如林鄭被「海南雞飯」的「海南」所誤導,以為是海南菜一樣,香港市民也常被「平機會」的「平等機會」四字誤導,以為平機會的功能,理應是追求平等,而不會只針對「武肺」二字,為何平機會從不更正「英國變種病毒」、「南非變種病毒」的說法呢?

選擇性跟隨世衞標準

特區政府官方仍然使用其他「污名化」的疾病名稱,例如德國麻疹、日本腦炎、伊波拉病毒、西尼羅河熱等,甚至保留「香港腳」這個俗稱,所謂「平等」何在?平機會的理據是世衞已採用了新名稱「2019年冠狀病毒病」,問題是為何世衞標準就一定要照跟?就當是好了,那麼其他傳媒為何仍叫甚麼「新冠肺炎」,而不跟隨世衞叫法?又不怕影響日本北海道的新冠郡、新冠町被「污名化」嗎?

然而世衞不止把疾病改名,更多次發聲明批判「疫苗護照」,聲稱這種做法會加深全球不平等的狀況,會製造對未接種疫苗者的歧視,那麼以「平等」為名的「平機會」,為何對特區政府推動「疫苗護照」的做法視而不見,卻只見到「武漢」?

早在4月2日,林鄭就談及要推動「疫苗護照」,更以此要求市民要盡快接種疫苗,而完全不怕「污名化」無法接種者,以至歧視不接種的人士;就疫症名稱奉世衞標準如「聖旨」的政府與平機會,又突然對世衞的說法視而不見了。

有消息指最快下星期一公佈的旅遊氣泡安排,即包括了世衞所反對的「疫苗護照」條款,即本港居民必須完成接種兩劑疫苗外,更要在第二劑後14日才可以出發,這完全就是為科興疫苗度身訂造的條款;事實上新加坡目前使用的兩款mRNA疫苗,其中一款即BioNTech疫苗,只接種一劑其有效率已達85%,比起科興接種兩劑後14日的五成幾有效率還要高,為何不是以科學數據行先,而是要政治化呢?

而更令人質疑的,就是近日香港有來自福建的確診者,即已在大陸接種了兩劑中國產的疫苗,而且確診日期已滿第二劑14日後,那麼疫苗是否有效?只得五成左右甚至更低的有效率,用一年前世衞質疑口罩的說法,是否會給予市民「虛假的安全感」?再退後一萬步,為何「回港易」以至政府打算推出給大陸人的「來港易」,則連疫苗也不需要打呢?這不是製造防疫漏洞嗎?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