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做《小王子》裏的狐狸,小王子約他四點,三點鐘就開始等待。
昨天提到,有人約了三點後會上來幫我辦點事,三點後開始等啊等,結果原來是八點,焦慮症狀久違後又再重逢。
只為了一個人的習慣,一件小事,忽然就如暗香襲人來。香氣總在不在意的時候發揮最佳效果,點燃之後,越刻意越不覺得香在何處。焦慮卻相反,越在意會不會焦慮,便越容易給它偷襲。當偷襲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自然然定時等待,焦慮逢請必來襲,再不必偷了。
經過「三點後會來等人事件」一役戰敗,腦神經傳遞物質扯白旗,投降,當然會帶來更大災難,連續好幾天在晚上十點鐘,心猛跳、眼通紅、喉嚨鎖緊。若是懂得大驚小怪還好,對於定時出現固定症狀,太有經驗。記得二十年前此症初發,還沒知道這叫是「強迫性焦慮症」,每到黃昏六點半,相差不超過十五分鐘,約定都沒那麼守時,病徵同樣如此。
經驗是雙面刃,一邊可以如《金剛經》,劈斷迷障,啊,不過如此,習慣了,不必緊張,從容面對吧。另一面因為提醒自己不必緊張,亦如一刀劈下來,準備應戰,腎上腺素飆高,是上帝幫人類自保的設計啊。
經驗來自記憶,若腦袋的海馬體,沒傳遞給判斷情緒、制定反應的杏仁核,那這一趟就不會鬧得那麼兇猛——也說不定。既然腦部記性厲害到可以不經本人的心同意,便定時發通告,喂,又開工啦,記住要焦慮啊,那就自訂政策:你要我習慣,我偏偏打破習慣,不遵守你的規矩。
規矩上,醫生開給我的某種治焦慮藥物,臨睡前才要服,經精神科醫生同意試驗,我提前三十分鐘服用,這是該藥在我身上生效時間。腦袋焦慮通告是十點,九點半吃藥,斬斷慣性,然後繼續若無其事,一邊做想做的事,一邊用周星馳口氣念經:「你吹得我漲啊」。
經過三四日的十點恐襲後,恐怖份子便漸漸老去,癡呆失憶,我也盡量反約定:要記得忘記,我便記不起。覆診時報告試驗成果,醫生對個案通常一定會評論:「果然也可行。」通案,當然要視乎不同人制定。能通用的是:當習慣成為負累,先斷捨離一陣子吧。
最近有朋友要進療養院戒掉安眠藥,很擔心很焦慮,怕不適應,我也報告以上體驗。詳情明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