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醫生的分級制(麥煒和)

醫字咁淺:醫生的分級制(麥煒和)

「醫生,我情況有沒有好轉?」

「請放心,治療後每天也在改善,你雙腿原本是3,現在已進步至4+。」

「甚麼是3、4+?」

「(清一清喉嚨)我們評估病人會用專業客觀的準則,比方說,評估肌肉力度便有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量表,將肌力強度分成0至5六個等級,0級是完全癱瘓,1級代表些微但不引起關節活動的肌肉收縮,2級代表只可作水平動作但未能抗衡重力,3級是可以克服重力但無法對抗阻力,4級是只能抵抗一定的阻力,5級表示已可對抗醫生施以的全部阻力,換言之即是正常。MRC量表以統一及客觀的指標評估肌力,讓任何一位同袍也能清楚患者的進度。」

「(心心眼)醫生果然專業!你剛才說4+,那個『+』又代表甚麼?」

「我們會用『+』或『-』來補充量表,使其可以更精細,譬如4-是僅能對抗微弱的阻力,4+代表稍差於正常的力度,5-是幾近不能察覺的肌力下降。」

「(收回心心眼)稍一細分下去,便出現主觀元素了。」

「我們還有更犀利的心臟雜音(Murmur)聽診1至6級制,2級和3級分別為模糊及清楚的雜音,比3級響亮及觸手也能感覺震顫的是4級,5、6級比4級更強,稍微以聽診器觸及胸部已能聽見的是5級,巨大得隔空或不用聽診器也能察覺便是6級,厲害吧!」

「那麼1級呢?」

「1級代表需要極度集中精神才能聽到的極微弱雜音。」

「哈哈,即是存在與否也成疑。我有痛症問題,醫生在這方面會用甚麼評估準則?」

「通常是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那基本上是條10厘米的橫線,左端代表完全沒有痛楚,右端是無法忍受的超級極度痛楚,患者會根據自身感覺在線上選定一點以表示痛楚的程度,醫生便能憑該點的位置和變化來評估痛症的嚴重性及治療成效。」

「即是靠感覺斷估,都好唔客觀啫。」

「醫生是人,患者是人,只要涉及人,便難免有這個局限性,那也是醫學的特質。」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