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日(23、24號)是母校皇仁書院開放日。今年開放日特點是虛擬進行,不接受實體參觀。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嚴重,母校取消開放日。那是近年第二次。上一次是2003年,因為沙士疫情。今年,新冠疫情還未明朗,學弟們就利用科技突破局限,舉辦網上開放日。
今次網上開放日重點節目包括:網站介紹各分社、興趣組、團體和班級的活動。以立體攝影技術製作的虛擬校園遊,以及互動形式的直播、分享會、實驗示範、比賽和遊戲。
我最期待虛擬校園遊。雖然在母校過了7年,而且校園幾十年並無重大改變。但虛擬遊是加入了攝影師和設計者的角度,亦避開了人潮,所以應該另有一番風味,就像親身參觀羅浮宮和瀏覽它的網站,各擅勝長。
相信更多人感興趣的,是互動部份。因為這樣才和看圖看片有分別,最接近實際參觀。開放日如是,睇醫生亦如是。疫情下,網上睇症,也是近期熱話。其實遠端診症存在已久。一百年前,病人已經會寫信給醫生,講述自己的病情。現時日常診治病人,也常會收到病人電話,詢問病情轉變、藥物反應、化驗報告等。隨着流動通訊普及,病人亦會以電郵和短訊與醫生溝通。所以,單是加入影像的即時對話,不見得是醫療大突破。
遠程醫療,當然不只是網上睇症。遠程醫療重點是克服地域界限。疫情下,或身處偏遠地方病人固然受惠。但其實身體的內部與外間,就是咫尺天涯。現時的微創手術或機械臂手術,始終有線路或硬件連接。假如體外無線準確實時控制,就可以由小型機械人在體內做手術。想像力也是無疆界。再進一步,用超級電腦遠程控制大量像細胞大小的納米機械人,就可能在人體內精細至逐個細胞辨認和處理,例如殺死癌細胞,那就是真正的標靶治療。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