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華融作為上世紀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在「國進民退」的背景下似乎亦沒太大優勢。對於這次人行計劃出手相救,有專家認為此舉是要預防中國金融市場被拖累的情況出現。
經濟分析師羅家聰分析指,如果華融有能力還債,或債權人願意延遲收錢,一般可以「閂埋門搞掂」,但今次華融無力擺平,中央亦要硬食,生怕「牽涉面廣,一爆煲好大鑊」。對於華融不良資產逾千億,他認為是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做得不好,始終華融並非正式銀行,監管機構未有緊盯,故企業融資時未必做好Know your customer(KYC)、槓桿極大等,均使風險增加。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認為,中央聚焦維持金融穩定,避免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後,拖累整個金融市場,使火燒連環船情況重演。對於目前華融債券買價回升,他解釋中央出手頂住,能增加市場信心,「(債券)唔會變廢紙」。
事實上,內地國企債務違約事件近年經常發生,當中包括去年下半年的華晨汽車、紫光集團及永城煤電等。據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高級董事黃筱婷指,每年國企違約個案都是維持在單位數,不過今年流動性收縮,導致今年首季就已有國企發行人違約,超過去年全年水平。隨着內地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屆滿,監管當局希望有序地打破國企信用債的「剛性兌付」,預期違約事件將會更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