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超聯的迷思

歐超聯的迷思

電影有講述日本陸軍少壯派所政變的《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那麼歐超聯誕生僅60小時便夭折,應該就是《足球最漫長的兩天半》。對於歐超聯vs歐洲足協(UEFA),我截至星期三的解讀仍然是高牆vs高牆。長年腐敗、老化脫節、唯利是圖的歐洲足協,對着以「外國勢力」美資為首,但同樣離地的歐超聯,實在沒有誰比誰佔領更高的道德高地。

從歐洲足協的建制角度來看,這是「政變」。這是一次嘗試奪權,惟最後流產的政變。政變失敗,歷史將由勝方編寫。本文要提出的,是歐超聯這失敗政變背後所帶來的迷思。球迷與球員這雞蛋看來戰勝了高牆嗎?足球主持與名宿一面倒發炮反對無可厚非,但其所屬的電視台因天價買下多年賽事版權,而令其早與UEFA連成為同一media-sport business complex(體育商業共同體)也是事實,當中利益衝突應如何釐清呢?

大隊、細隊球迷普遍的反對聲音值得尊重,但UEFA賽事門票價格一般比本土賽事高、直播又放在收費平台裏面,這真的在推動基層足球發展?你認為歐聯、歐霸在周中晚上舉行,是較多因為遷就球迷?或是較多商業考慮?UEFA每年從歐洲球會及國家聯賽收益多達約35億歐元,實際又有多少資金能回流到球會?

另一邊廂,摩根大通何解用錢投票?12豪門班主又何以決定參與政變?政變背後所提出有關觀眾群老化、具155年歷史的90分鐘賽制是否適合數碼新一代、各國現存球會的business model並沒有可持續性等這些問題,通通都是無的放矢嗎?好了,解決了提出問題的人。然後呢?

丹尼爾 體育主持

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