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一洗以往港人對廢料回收場的印象,有透明玻璃外牆,北歐風的室內設計和明亮燈光。多個猶如自助洗衣機的特製巨形回收箱置於牆邊,分類回收八類家居廢物。公眾可將已清洗的可回收物帶到回收點進行分類,賺取積分,最高儲滿2000分(即25公斤膠樽或200公斤紙)可換取一支900毫升芥花籽油。辦公時間以外,店外設24小時回收箱。回收點大部份都設於鬧市中的千呎地舖,租金昂貴,以121C經營的天后回收點為例,每月租金超過10萬。
22間回收點兩年的營運期連同起動金額,總合約費逾2.5億元。雖然運作費高昂,但似乎確令各社區回收量有所提升。環保署稱,各回收點自去到11月陸續投入服務後,截至今年1月,已合共收集超過1,200噸回收物,較合約要求超出近八成。此數字較以往舊社區回收中心的回收量顯著上升。
原本營運油尖旺區社區回收中心的薈萃服務網絡協會亦獲得「綠在大角嘴」合約。負責人林浩揚表示,舊回收中心位於大角嘴內街,僅得300多呎,綠在大角嘴不僅選址於面對大街、交通方便的塘尾道,面積更一口氣上升至千多呎。
他續指,以往回收中心跟普通回收舖一樣,無特別裝修,主要使用者為各大廈的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或清潔公司;但綠在區區回收點環境舒適,「有街坊問係咪電訊公司」,吸引年輕家庭甚至一家大細等散客前來回收廢物,令回收效率上升,即使政府訂下的目標回收量由以前的6.3噸塑膠提升至約10噸,亦不難超標完成。今次項目雖然成本大增,但回收量不但有所提升,回收點亦能對市民有教育作用,林浩揚認為物有所值。
在藥廠工作、帶同一大袋膠樽前來回收的何小姐表示,公司不時有過期的藥物要處理,用作包裝的膠樽亦會直接棄置,但近期會將清洗過的膠樽交到綠在大角嘴進行回收,自1月中正式營業後,她已來過近十次。家住大角嘴區的李小姐表示,每個月都會將家中儲起、簡單分類好的家居垃圾帶到回收點進行回收。她以前會將家中廢紙交給拾荒婆婆,但其他廢物找不到方便渠道進行回收,因此對於有回收點設於便利地點感到高興。雖然每次拎一大堆廢物落樓都覺得有點辛苦,但她覺得很有滿足感,「拎兩大袋嘢嚟,你知道少咗兩袋嘢去堆填區」,對於積分換禮物反而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