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病人「照肺」是其中一項找出COVID-19確診者的重要方法,但解讀醫學影像需時,且容易誤差。中大工程學院及醫學院組成聯合研究團隊,開發出人工智能(AI)系統,可自動檢測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上的肺炎病灶,平均每次僅需0.04秒即可準確分析一份CT影像,並可計算出佔全肺範圍比例,有望紓緩醫護人手壓力。
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是檢測肺炎病灶的方法之一,透過儀器得出多張病人胸部橫切面CT影像,經放射科醫生分析後,便能診斷病人有否「肺花」等情況。由於COVID-19病人CT影像的病灶位置分散在肺部不同位置,與其他病症產生的肺炎有較明顯差異,因此CT可用作輔助找出潛在確診者。不過,放射科醫生往往需五至十分鐘始能分析一張CT影像,在疫情高峯時臨床負擔較大。
中大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與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一套AI系統自動分析病人CT影像,判斷出COVID-19的感染病灶。團隊採用威院、瑪嘉烈醫院及屯門醫院的數據庫,透過AI,只需0.04秒即可準確分析一份CT影像,速度遠超傳統閱片。AI亦可計算出病灶佔全肺的比例,比較新舊CT影像的不同,跟進病情變化。
中大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竇琪解釋,AI要準確運算,需要「餵」大量數據給它學習,但礙於醫院基於病人私隱而不會直接交數據予第三方,故改為採用「聯邦學習技術」,即由七間參與研究的醫院及大學各以內部數據訓練AI後,把已訓練好的AI模型參數交換作「合體」,以改進AI準確度。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指AI有助加快與CT影像相關的診斷時間,減少人為失誤,但AI目前仍只屬輔助性質,未能取代醫生角色。是次研究已發表於Nature旗下綜合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