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人自擾】華融出事 阿爺救唔救 - 莊逸希

【融人自擾】華融出事 阿爺救唔救 - 莊逸希

近年中國債券是散戶、基金以至機構投資者的寵兒。原因很簡單,在全球低息環境下,中國是少有在可接受的信用程度下有息收的選擇。同時在市場開放的前提下,不少內地機構走出去在國外融資,同時中國設立了不少渠道令海外投資者更容易投入在岸市場。

幾年間中國債券市場擴展得令國際投資者不能再忽視,中國更已經被納入於三個最重要的國際債券基準指數。

過去這個月的華融事件簿我應該不需要重複,華融貴為最大壞賬銀行,近年業務多樣化,在海外投資級別債券中是全國亞洲的3%。中國債券市場正面臨一個被很多香港財演忽略了的轉捩點。

多年來大家也是抱着「有阿爺照冇事嘅」的心態去買不少地方政府、銀行以至企業債。但始於天津物產,到北大方正,到一連串地方LGFV及銀行,再海航破產,一步又一步阿爺告訴你:國有公司也可以見死不救。

華融的角色雖然特別,但我們不是都覺得之前每一單也很特別?財政部持有61%又如何?反過來看不就是只有39%其餘投資需要安撫?還有一個重點,監管機構口中的「華融營運沒問題」指的是在岸的業務,但其海外美元債是救還是不救?

很明顯中國是覺得自身能力已經準備好,逐步試探海外資本市場對中資機構信用的底線。這令我想起十年前人民幣國際化的來勢洶洶,並在2015年8月11日突然推「市場化」。那個時候中央銀行都應該覺得自身能力已經準備好,但我可以大膽說那811事件令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信心盡失,正正是令國際化自此停滯不前的契機。

今次華融的處理可說是有差不多的重要性。究竟是有阿爺照繼續冇事嘅,還是真的市場事市場了?一個星期後的華融星債結果自有分曉。

莊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