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義偉於美東時間4月17日在華盛頓跟美國總統拜登進行了日美首腦會議,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主要內容為日美兩國強化同盟關係,為了對抗中國在南海、東海的威脅,為了台灣海峽之安全及和平而一起努力。外界以為日美兩國一致抗中,日美要做中國包圍網之核心。中國在會談之後表示強烈的抗議。但在筆者看來日本內幕並不那麼簡單,本文要管窺日美首腦會對談的內幕。
拜登就職以來,日方以百分之百的力量尋求作為美國新總統第一個會晤的外國首腦之光榮。這主要是為了內政問題。由於對疫情之無能無為,他長子之醜聞等等陸續出來,菅義偉支持率雖稍有起伏,就職以來一直都有下跌傾向。要阻止這長期下跌傾向,做美國總統第一個會晤之外國首腦無疑是靈丹妙藥。日方碰上美方的不便,首腦會談推遲了一周,日方得從容地答應。
這次會談有以下重要議題:日漸強大之中國威脅與南海、東海,美對日之疫苗提供,美對東京奧運之支持。上述三個議題裏最重要的無疑是第一個中國問題。噩夢般的特朗普風波過去,拜登政權重新策劃對中政策,取消了不少特朗普打出的亂七八糟且實效性、可行性都帶着巨大懷疑的政策。同時要打出美國民主黨最愛的人權牌,以新疆棉花攻擊中國的人權問題,已做好了對中人權包圍網。這包圍網裏最重要的棋子就是中華民國台灣。
首腦會談前,美國演出了不少折子戲。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稱六年之內中國會侵犯台灣,在南海舉行軍演,叫日本召開美日澳印之Quad會議討論對中包圍網,美高官訪台等等。但日本並不是跟美國百分之百一致的。
聯合聲明裏提及「台灣海峽」四個字,這只是地理概念的,並沒提及政權等政治性詞彙。在美國國內官民都充滿着反中情緒,相反支援中華民國台灣的輿論沸騰。不少議員已聯署要立法支援台灣當局參與聯合國組織的方案。據日本外交當局,美方向日方要求同意這方案,可說是美國主流民意傾向於「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但日方還堅持一中而不同意。結果聯合聲明中的表現被變軟,避開了政治性用詞。日本跟唯一的同盟國美國之間明顯地橫亘着對中同床異夢。
日本在安全保障上依賴美國,但經濟卻依賴中國。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最高司令部佔領了六年之久。那時美國徹底改造日本,初期的目標為徹底破壞日本的生產能力,以免日本重新出頭而對抗美國,在這思想上美國制訂拋棄交戰權的和平憲法。但韓戰導致的世界冷戰改變了一切,美國要把日本改造成反共之不沉航母,允許組織自衞隊。日本1951年恢復獨立的同時簽署了初代《日美安保條約》而做了美國的所謂同盟國。故日本應美國的要求重複地做了解釋修憲,快要做有交戰權的所謂普通國家。加上美國奧巴馬政權拋棄了「世界警察」的寶座,要檢討美軍在亞洲的佈置而要日本替美國貢獻於東亞之維持現狀。
那經濟方面呢,中國早已做了日本進出口最大的對手。特朗普鼓吹美中decoupling,但現狀顯示根本沒有可行性。美國財界也不大同意,就因為為了推動實現decoupling,美國得付出巨大代價。日本財界也擁有同樣看法。
日本這個國家現在站在三岔口,被唯一同盟國逼着二選一。得重視同盟國關係還是要重視經濟?在這次首腦會談上日本能成功躲開了美方的強烈要求,能把自己的對中關係混在曖昧糊塗的空間裏。但美方的對日要求今後根本不會減少,總會有一天得二選一。日本唯一的外交政策就是維持同盟關係,同時不敵視中國的曖昧糊塗戰略,關鍵就在這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能維持多久,在這期間日本能否重新改造成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現在日本並不是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日本的真面目有機會再闡述。
日本在西力東漸、鴉片戰爭爆發、歐美列強瓜分亞洲的巨大危機中,幸虧明治維新成功而免得淪陷成殖民地。脫亞入歐之夢暫時獲得成功。但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與一戰,亞洲唯一的後發帝國主義國家脫了大軌,自明治維新數起來第77年之1945年「亡國」。「亡國」數起來第77年就是明年,日本在這一年裏非得重新創造新國家形象不可。
在創新日本這個國家之關鍵時刻,還是要深思馬克思在經濟學批判裏提到的一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結構,其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甘粕代三
日本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