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化是歷史作家劉仲敬喜歡用的概念。瓦房店是中國大連市的一個地方。曾經在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滿洲國在瓦房店成立了「滿洲軸承製造株式會社」,引進了日本技術,所生產和出口的軸承在世界享負盛名。
後來日本戰敗,瓦房店這個曾經輝煌的產業經歷國共內戰後,慢慢就被世代淘汰。
瓦房店化可以用來解釋很多不同產業的衰落,比方說現在全球戰略性的半導體和晶片行業,當某國失卻了技術輸入或者剽竊,只靠在地力量發展,便會慢慢枯萎。
流行文化產業也是這個樣子,曾經香港是軟實力文化最強勁的輸出,有獨特的廣東文化、共同回憶和演藝技術,這些東西一開始輸入內地的時候,很成功俘虜了不少內地人。只是後來香港文化進入了內地後,沒有得到全面的提升,慢慢失去了靈魂。早進入內地的人吃盡了時代紅利,現在這套技術被抄了過來,反而互相形成了劣質的競爭,所以在內地發展得很好的文化技術人員,好像王祖藍和曾志偉等,回到香港競爭時,他們佔不了半分便宜。
TVB要生存,必須放棄年輕人市場,因為年輕人是不會轉去看TVB。如果我是TVB的話事人,我會繼續輸入便宜文化商品,比方說內地的劇集,打新移民和中老年市場。本身已經要打逆境牌,贏唔到唔緊要,唔好繼續輸落去,呢幾年真係輸得太勁了,高層責無旁貸。
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