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是所謂「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雖然今年並非港府首次跟隨內地舉辦與「國安」主題相關的宣傳活動,但作為港區國安法在去年中實施後的首個國安教育日,港府自然要藉此機會大肆宣傳。因此,今年本港的慶祝、宣傳活動可算是自有國安教育日以來規模最大:各類型的媒體廣告鋪天蓋地不在話下;一眾紀律部隊開放設施、展示新習得的中式步操,甚至排出「国安」字樣以表忠誠;中小學則在校內舉行升旗禮等灌輸活動,教育局更是舉辦了「國安校際網上問答比賽」;就連當晚的無綫劇集《愛.回家》,也植入了講述「國安」的內容。如此全天候大包圍,從早到晚的資訊轟炸,加上將「國安」凌駕一切的政制大倒退,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港人,現在已是「國安壓倒一切」的新時代了。
坦白說,立會市人大化造成的影響,港人未必會即時有感受。畢竟過去24年,泛民在立會縱有關鍵少數地位,對一般的民生政策依然沒有否決的權力,政府要過的政策、撥款,大多數時候皆能通過,立會人大化只是令過程更為順遂,並無改變行政凌駕議會的本質。倒是「國安教育日」那幾幅學生在地鐵場景持玩具槍玩耍的照片,給予了香港網民,尤其是不少年輕家長一記「震撼教育」,讓他們意識到電影《十年》內的紅小兵,在港府全力推動洗腦教育的當下,可能比預期中來得更快更急。網民和家長們對那幾幅照片背後象徵的恐懼、所勾起對8.31太子站事件的討論,其實「國安教育日」當天已在網上發酵,與傳媒翌日頭版無甚關係,更談不上是抹黑。有年幼子女的家長是當下移民潮中跑得最快的其中一群,便是這種認知的明證。
同樣是4月15日,英國正值國喪期,當不少國民仍在緬懷剛逝世的菲臘親王之時,由英國政府資助的公營廣播機構BBC竟然「大逆不道」地刊登了一篇題為〈英國希望廢除君主制的人:「這是殖民主義的遺物」〉的報道。裏面提到民調顯示有四分一英國人希望終結君主制,更訪問了多位共和派人士,讓他們解釋支持共和的理由(如君主制不合時宜、浪費金錢等)。堂堂王夫新喪,BBC卻藉此機會做探討君主制存廢的報道,若是由黨國官員說來,這簡直是「罔顧國家安全」、「吃女王飯砸女王鍋」、「收政府錢卻公然煽動顛覆」,BBC固然要被大力「整頓」。更甚者可能建議女王仿效中國設「國安教育日」,強制電視台一日三餐播《天佑吾王》,甚至是「完善」選舉制度,將所有共和派摒諸門外,總之就一定要與那四分一顛覆勢力鬥爭到底,絕不姑息。
當然,以上所說的情況沒有發生,即使是國喪期間,BBC這篇報道在英國只是一篇再尋常不過的報道,激不起多少浪花。皆因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國,政治實權卻早已主權在民,國家安全即人民安全而非君主安全,國民討論更動國家政治體制尋常不過,又何須大驚小怪?相比之下,「人民共和國」名義上雖為共和,所談論的「國家安全」卻盡是政權安全而非人民安全,人民連討論國事而不怕受罰的安全也沒有;越是強調這樣的「國家安全」,越是使人懼怕。不少港人選擇離鄉背井,正是為了逃避這種維護政權的「國家安全」;而選擇的目的地,則是國家安全即人民安全的民主國度。中共總怪港人24年來民心未回歸,然而一者是北風,一者是太陽,讀過《伊索寓言》的人當知道該如何抉擇。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