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視「外國勢力」為罪惡源頭,但原來港府過去六年透過香港貿易發展局,向美國多間游說公司支付至少8,400萬港元,就反對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作政治游說,包括獲安排與美國多名政客及經手有關法案的眾議員會面。國際關係學者指自傘運後特區駐外辦多了政治功能,游說工作已成港府「份內事」,但實際如同倒錢落海,因外國政府清楚事件始作俑者是港府。
網媒HKFP昨日報道,代表港府的政治說客自2014年底至2019年9月期間,多次在華盛頓與美國政治人物會面,內容涉《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稱《法案》)。由於根據當地法例,海外機構從事政治活動須向當局註冊為「外國代理人」(Foreign Agents),並向司法部披露活動及支出,令參與游說工作的香港貿發局及所聘用的說客公司曝光。
本報翻查司法部資料庫及綜合HKFP報道,發現作為法定機構的香港貿發局跟當地政治說客Bart Stupak簽訂服務合約,代表港府作游說工作,華盛頓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亦參與其中。近期一次「游說行動」,由駐美總經濟貿易專員麥德偉於前年9月12日,即黃之鋒與何韻詩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前數天,與民主黨眾議員Alan Lowenthal會面,並「申報」討論美國與香港關係及《法案》。
另一次跟當地政治人物會面的對象為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Eliot Engel,雙方9月26日會面,即美國參眾兩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法案》翌日見面,「申報」的會面議題同涉及《法案》。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2014年底已由美國參議員魯比奧提交國會,幾乎同一時間,港府已透過貿發局開始在美「游說行動」,時任港府駐美總經濟貿易專員梁卓文亦有參與其中。本報統計發現,由當時起計至今,貿發局聘用游說公司多達26間,相關開支折合約8,400萬港元。單計2019年至去年底,相關開支亦多達1,232萬港元。
有份推動《法案》的美國組織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行政總監朱牧民向HKFP表示,對貿發局的游說「一點也不令人驚訝」,形容被游說者中最終沒有人投反對票,「顯然游說沒有成功」。前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指,《法案》只得一票反對獲壓倒性通過,形容特區政府游說徹底失敗,而干預美國政治更違反一直批評外國政府聲援香港原則,諷刺港府高官是「忠誠的廢物」。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過往港府對外經貿辦事處主要是向外國政府解釋政策。自2014年傘運後,駐外辦就多了政治功能,透過中間人或寫文章「平衡」政治聲音,但實際如同倒錢落海,因外國政府清楚事件始作俑者正正是特區政府,「將每星期行會出嚟講嗰啲帶去外國又講,完全係嘥錢」,又指政府一面用國安法壓倒民間對外游說,同時保留自己游說渠道,是典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商經局回覆表示,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而言,香港駐華盛頓經貿辦一直透過不同渠道向有關人士和機構解說香港情況,澄清部份人士誤解及糾正錯誤報告,經貿辦會繼續加以解說。就美國政府近期對港的負面政策,港府包括駐美經貿辦亦曾提出反對。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