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加密幣門檻高 概念股不貼價 Coinbase料成比特幣最佳替身

買加密幣門檻高 概念股不貼價 
Coinbase料成比特幣最佳替身

【數碼金魚缸】

美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上周三在納斯達克掛牌,股價一度高見429美元,相當於1,120億美元市值,這家成立10年不到的交易所,市值竟比有40多年歷史、擁獨市生意及背靠北水的港交所(388)高出近五成,意味加密貨幣這種資產類別,正式走入主流。Coinbase上市,亦令不願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多一個接近掛鈎的選擇,事關現時坊間走勢緊貼比特幣的上市資產不多,今次嘗試以python程式分析一下。

■Tesla至今已投資15億美元比特幣。

比特幣價格近日再創6.5萬美元新高,單單今年至今已升逾一倍有多,帶挈Coinbase今年首季激賺8億美元(約62億港元,港交所去年全年才賺115億元),Coinbase聘員工1,700人,亦比港交所少兩成。不過,昨傳出美國財政部將出手防範透過數位資產來洗錢,觸發Bitcoin暴跌至最低51,707美元。

Tesla回報跟得較貼

從Coinbase的強勁賺錢能力,可窺見加密貨幣的交易費用仍然較傳統投資工具高昂,對一般散戶來說,投資加密貨幣的技術門檻仍然較高,要了解一大堆技術概念,又擔心錢包的密碼(私鑰)不見或被盜致血本無歸,追討無門,加上銀行對此的態度並不友善,故此間接投資加密貨幣的渠道一直有市場,Coinbase業績與加密貨幣市場的價格及交投齊上齊落,其吸引力正在於此。

事實上,現時多隻比特幣的ETF仍有待美國證監審批,較受歡迎的灰度比特幣信託(Grayscale btc),形式類近閉端基金,經常出現溢價或折讓,加上手續費「乸脷」,故此追蹤誤差不低。我下載幾隻被視為具備比特幣概念的股份數據,如已投資15億美元比特幣的Tesla,及同樣重倉的軟件公司MicroStrategy,比較他們去年至今與比特幣的回報走勢,發現近期最緊貼比特幣的,竟然是Tesla,甚至比灰度更緊貼,而且兩者走勢確實是由前者2月公佈買入比特幣作投資後開始顯著。雖然三隻證券近期的走勢均與比特幣相似,但回報都不及真身厲害。

香港隊又如何?要用港股間接捕捉比特幣的升勢,美圖(1357)叫做最高調擁抱加密貨幣的港股,頻頻出通告披露斥1億美元增持比特幣,不過其升勢依然「蚊肶同牛肶」;另外兩家業務較像樣的概念股,火幣科技(1611)大股東持有的火幣網,被指規模比Coinbase更大,但火幣科技被借殼至今仍未獲注資相關資產,主業依然為收購前的電子產品,惟股價今年初發力已升了逾三倍,比美圖有看頭得多。另一隻則是高振順持有的BC科技(863),去年獲香港證監發出首張加密貨幣交易所牌照,有關業務亦已錄得收入,不過走勢仍然被比特幣拋離。

總括而言,本地的加密貨幣概念股均非比特幣的有效投資替身,但即使上述幾隻美股工具,與比特幣的相關系數亦非極高,Tesla股價理應更受電動車業務左右,故去年至今回報的相關系數只有0.27,即使灰度亦只有0.8,作為BTC基金,這樣的追蹤誤差已算頗大。

我又將比特幣與一眾概念股去年至今的回報對風險比率作比較,發現比特幣與以太幣仍然領先,甚至比起Tesla的經調整風險後的回報顯得更值博,意味加密貨幣雖給人的高風險印象,但考慮回報後,比起股票的波幅其實並不特別厲害。

「泡菜溢價」未能收窄

眾多概念股無法追貼真身走勢,似乎不是個別現象。同樣出現在比特幣自己的衍生工具,在芝交所買賣的比特幣期貨合約,亦持續出現大高水,如12月合約作價,便比現貨高水5,000美元,眼白白大好套戥機會,卻恍如地上有銀紙而沒人願執。同樣情況亦出現在不同交易所的價差上,例如一直有所謂的「泡菜溢價」,即韓國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比特幣報價,長期存在可觀溢價(一至兩成),但市場力量仍未能收窄差價,這或多或少反映虛擬貨幣世界,始終與傳統金融市場,仍有不少阻隔,譬如在監管法規,或是外滙管制。隨着龍頭股Coinbase上市,及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接受加密貨幣作為資產類別,初創推出創新及更落地的相關產品,或有望打破這局面。

尼奧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