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恥笑對象變球壇清泉

一路走來:恥笑對象變球壇清泉

流浪近年「慳家」形象深入球迷心,「最低限度」理念常被恥笑。不過今季流浪成功「反吸」,贏得不少球迷掌聲。

成立於1958年的流浪,是香港其一歷史最悠久球會,由蘇格蘭人畢特利(小圖)創立,經歷不同時期,以70年代成績最好,70/71球季贏過唯一一次頂級聯賽冠軍,該時期也贏過足總盃、銀牌和總督盃。

近代的流浪要由2001年開始說起,莫耀強成為足球部主任,當時李輝立已在球會,陣中有金判坤、安尼頓及范志毅等名將,但以「青春班」為主,多培訓年輕球員,陳偉豪、文彼得、林嘉緯及盧均宜等流浪出品,都曾是港足主力。

流浪多年來予人印象是薪金低,但給予平台球員發揮,有表現就可轉投大會。加上有「不踢了」、「唔夠錢就問阿媽攞」、「五星茶餐廳」、「外援住劏房」等話題,球迷對流浪多抱恥笑心態。不過,疫情下情況有變。

復賽不久,即有愉園及天水圍飛馬欠交保費事件,加上有球員盛傳被欠薪多時,球迷才發現流浪雖薪金未必高,但從沒欠薪消息,也不如富力及夢想等突然散班。加上在疫情下,流浪仍簽入多位失意兵,大家才發現,原來「最低限度」的流浪是球壇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