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不生娃,緣何最急是央媽?(賀江兵)

國民不生娃,緣何最急是央媽?(賀江兵)

上周四4月15日,滬深股市普跌,然而,所謂的「二胎概念股」群體逆勢漲停,主要原因居然是中國人民銀行(內地俗稱「央媽」)一篇工作論文引爆。4月14日,中國網路充斥央媽的《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工作論文,罕見的創造了論文刷屏之先例。這篇文章觀點旗幟鮮明又通俗易懂,「我國要認清人口形勢已經改變,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後是需要償還的負債;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為此,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綜合施策,久久為功」。

中國央行的工作論文非常全面從歷史、各國人口系統分析,對眾所周知的高房價、養老、醫療和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客觀深刻的剖析,其實,提出呼籲的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不乏其人,比如美國人口學家易富賢和攜程創始人梁建章等人。然而,作為政府組成部門的央行系統性發文呼籲全面放開生育還是讓人大為意外,不過,仔細想來,央媽出手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人口問題比經濟危機更難解

論文指出,雖然人口與經濟的關係有點像物價,但不同的是,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力量,其力度比通脹和通貨緊縮要強得多、久得多。如果把價格比作汽車,那人口就是油門,煞也煞不住,動也動不了,用調控經濟的思路去應對人口轉型,多半事與願違。所以一定要有提前量,並且搞得多多的,這樣才不至於積重難返。

首先,央行是人才密集型部門。各國央行都是其國內最頂級經濟、金融領域專家彙聚之地,中國央行也不例外,據我所知,20多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一般辦事員都要求逢進必博士、博士後,亦有大量海歸博士、教授等。關注中國央行的論戰基本是「逢戰必贏」,最近幾次引發關注的論戰是時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黃奇帆提出將央行、外滙局管理的外滙劃歸財政部管理,黃本人將基礎貨幣與狹義貨幣M0搞混遭當場指出,建議被高層拒絕;去年財政部財政研究院院長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遭央行反擊,甚至對其理論依據「現代貨幣理論」MMT進行系統批駁、近乎體無完膚,建議未被兩會採納,等等。不過,中國央行除了對少數極具影響力「金融外行」的批駁進行必要反駁,基本沒有過跨部門強烈指摘,這次絕對屬於意外。

其二,央行強烈意識到人口問題是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最大障礙。生育率偏低、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憂患,早已是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上月易富賢接受VOA專訪中再次明確指出「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不過,我當時覺得人均不大可能,總量也許某一時間點是有可能的,不過向易先生請教後倍感失望。根據易富賢提供的數據和模型:如果中國繼續1.2的生育率,2050年中國人口從目前的12.8億減少到2050年的10.7億、到2100年人口會降至4.8億。中國的勞動力2014年左右開始下降,中位年齡2018年之前已經超過美國,現在是42歲,而美國是38歲。央行論文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易富賢數據與理論,只是根據國家統計局與聯合國經濟數據畫圖到2019年,明白人顯然能看出經濟與人口嚴重問題並且向下趨勢難以扭轉。近年各地出現的用工荒、漲工資也很難招聘到勞工,人口問題已經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其三,解決人口問題央行心有餘而力不足。央行主要功能是防通脹、制訂貨幣政策等。真正妨礙年輕人生育的主因是「高房價逼走年輕人」,教育問題「文科生誤國」,社會保險養老問題,醫療問題等。央媽行文顯露出無奈的幽默,居然用了「爹戳戳一個,娘戳戳一窩」,特別強調「教育好母親比教育其他人事半功倍」。坦言在有生育意願的情況下趕緊放開不然就晚了。

如果當局能用當年採取計劃生育之雷霆手段對官僚體系進行計劃除冗員,把節約來的資金用於鼓勵年輕人生育,於民族於百姓於經濟都將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賀江兵

中國金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