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最新公佈的防疫措施,索性大刀闊斧,勒令食肆如須逐步擴大復業,必須要顧客使用「安心出行」,不能再以手寫紀錄,還要確保所有員工已接種肺炎疫苗,而創科局更聲言超過370萬人已下載「安心出行」,並在程式全面應用的數個月間,已有超過1.9萬人收到感染風險通知後進行強制檢測,如今進一步以「防疫」措施脅迫食肆、市民屈服,本是意料之內。
在長達一年的「港式抗疫」期間,食肆經歷超過三個月的晚市停業、半年以上的二人或四人有限度營業,連續失去聖誕、農曆新年等的旺季收入不止,再加上必要開支如租金等,食肆希望擴大復業,可以理解,但代價是必須全面使用「安心出行」,更要店舖員工接種疫苗,明顯是政府有意轉嫁所有風險予飲食業界,自己盡收漁人之利,接種率上升之餘,又可擴大「安心出行」資料庫。
恰巧上周政府再就電子消費券向市民交代細節,委託八達通、支付寶、WeChat Pay及Tap & Go四間營辦商發放,除了Tap & Go是由香港電訊自行研發外,其餘三家也是與政府有密切關聯,甚至是全資中資公司,個人資料外洩風險難以避免,就連前私隱專員黃繼兒於2018年受訪時,都自嘲自己「落後」,不會用這些電子支付工具,因外洩資料風險過高。
當然,市民大可以不領消費券,那就不怕被登記資料或外洩行蹤。但試想像派消費券本身是「回水」、還富於民的行為,絕不是政府皇恩浩蕩,正如換轉政府向市民徵稅時,也不會連忙道謝,只會在欠交稅款時徵收附加費作懲罰一樣,所以問題不在於領取與否,是派發方法本身立心不良。一海之隔的澳門政府,就向市民提供電子消費卡及流動支付兩種選擇,而不是迫使市民必須登記指定的電子支付營辦商,做法是高下立見。
無獨有偶,當「安心出行」進一步擴大使用,加上即將在暑假出台的消費券,政府和營運商通力合作,就可以利用市民的消費習慣以及「安心出行」掃碼的行蹤,組成巨大資料庫。誠然,疫情期間港府不斷利用緊急法賦予的權力,無限延伸監控,而特首於記者會時,亦對防疫措施「退場」時間表避而不談,足見政府無意放寬在監控上的措施。
「老大哥在看着你」,不再是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口號,顯然在香港已經全面適用。相信政府稍稍配合從消費券、「安心出行」所得的資料,以及市民過往的「犯罪」紀錄整合,一套全面的「社會信用系統」將能順理成章的宣佈,與中國大陸接軌。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