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民主派人士狄志遠在傳媒訪問中指,來屆立法會中,議員走激進和攬炒路線的空間很細,相信只能發揮「務實理性」的議政作風,並認為民主派若能「合作、團結」派人參選,有望取得立法會90席中的15至16個議席,他形容「都係相當有影響力嘅少數」,堅信民主派就算由過去70席中有近30席變成未來僅有十多席後,仍能在議會「反映到強而有力嘅民意,喺政治上係好大動員能力。」
1991年在立法局60席中,非建制派已經佔了20席,在中共「完善」選舉,30年後2021年90席中,非建制派倒退回最多15席,比例上由三分一大幅下降至六分一,相信條數小學生都識計。六分一的議席有甚麼作為?大小事務委員會、法案委員會、財委會、人事編制委員會會部由中共直接控制,最重要的改變是近十年行政獨裁的閉門造車及傲慢,對少數派毫無尊重可言,甚至動輒上綱上線。在香港扭曲政制下,直選議員才是真正民意代表,但卻在制度上扮演永遠的反對派,在體制內任由行政權力凌辱。
本來,在英治91及95兩屆立法局,殖民地總督反而知道直選議員背後有香港民意支持,責成政務司霍德及各司級官員,表面上要同直選議員有商有量,進一步退二步,但實際上施政仍然依靠建制派啟聯及保守人士,這就是英國人的政治技巧。泛民有一種虛假的政治參與感,有乜嘢就搵霍德、陳方安生傾,政府就着意幫手處理地區難題,大家有來有往。英治時期泛民無必要同政府「抓爛面」,除了行政機關的治理技藝外,社會主要矛盾是圍繞資源分配,即退休保障、綜援水平、出售公屋、富戶政策、公共醫療收費等,這種問題基本上不存在原則性分歧,有討價還價空間。
泛民之所以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力,原因不在香港電台、《蘋果日報》及「假新聞」,而是他們有民意基礎,香港人均收入屬世界前列,平均教育水平也是前列,公民社會經過7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50多年,一個文明成熟的社會,怎可能不知道香港政治體制的停滯及不公平。香港人是以支持直選民意代表來制衡獨裁的官方權力,尤其他們越來越認為特區政府已不代表香港人利益,變了中央的奴才。於是泛民議員即使有各種各樣的不足,但仍一直是得到香港主流民意支持,到了重要關頭,公民社會動員起來,成為泛民後盾。
但在2020年7月之後,香港進入了國安維穩體制,泛民領袖及議員大部份被拘控,身陷囹圄,公民社會全面受壓制、香港電台「整改」、《蘋果日報》不知何時被封,泛民日後還能發動社會力量,制衡政府嗎?經過初選大抓捕,從政者人人頭上有把「國安劍」高懸,這種從政環境,試問又有何尊嚴可言。狄志遠說泛民可以攞到提名,這點我不懷疑,只要中央首肯,實有足夠提名票入閘。但問題不在入閘,也不在當選,而是當選後,聯手投下反對票後,隨時會犯國安法,DQ之餘還追錢破產。
一國兩制徹底「完善」後,香港民主派在體制內已沒有生存空間,即使千方百計討得提名,之後也沒法站直做個正常民意代表,香港人看在眼裏,還會如昔日般支持議會內的泛民?狄志遠這幾年下來他本人的處境,不就是未來泛民的寫照嗎?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