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常常失敗,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失敗才是綿綿不絕的背景音樂,所以書店架上那麼多的心靈雞湯書,大約1/3都是在講如何應對失敗的。
一段時間以前,我和人做過媒體節目,先開始並沒有碰觸失敗這個題目。後來慢慢被合作者引導,進入全方面的自我剖析——為何在今日社會,我們沒有成功,或不夠成功,甚至常常覺得自己失敗。這樣的節目做好就很受歡迎,大家信心倍增後,也上了癮,不斷講自己的挫折、恐懼、絕望。某程度這當然是好事,因為很少人願意公佈自己的傷口給人看,但時間長了,揭傷疤成為習慣性無助的重要一環。即是說,不但接受失敗,也接受甚至享受失敗帶來的種種折磨。
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總覺得自己在一個巨大的謊言裏。節目中,大家甚至在讚美失敗,把它推到至為崇高的地位。但節目下,生活雞零狗碎,問題全部沒有解決,看樣子也不會解決。那時候我明白,這不是適合我這種人的失敗態度,甚至覺得對於觀眾不負責任,因為在互相舔舐傷口之後,一切如舊。
過去的一年有幸和另一種接受失敗的人頻繁合作,體驗截然不同。從一開始,這些人就沒把失敗上升到對於人、人品、能力的質疑,只是像科學家一般,視之為尋常。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他們會放下自我,條分縷析。有時,我懷疑他們的字典裏沒有「失敗」這個抽象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具體詞條——視角差異、樣本不足、知識庫沒有更新、情緒衝動。
這也是一種失敗美學,沒有失敗,也就沒有成功,一切都是過程,人生一種。希望我也能達到這種心境。
逢星期日、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