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擺平佛利民、蒙代爾的世紀論戰 - 楊懷康

科技擺平佛利民、蒙代爾的世紀論戰 - 楊懷康

世紀之交,蒙代爾跟佛利民花了好幾個星期在網上作公開辯論。議題圍繞固定與浮動匯率之利弊。蒙代爾主張固定,按他的設想成立的歐元區剛在那個時候面世,一下子固定了11個國家的匯率,他看似稍佔上風。雖是時日尚淺,蒙代爾認為那場史無前例大實驗成效超卓;佛利民主張浮動,對歐元前景不表樂觀。

往後的一切大家都知道了:緊隨金融海嘯爆發的歐元危機暴露匯率雖是固定,歐盟各國財政可不協調,由是予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低息舉債之機,終致台高築、瀕於崩塌,衝擊整個歐元系統。歐洲央行使出聯儲局量化寬鬆之計,暫且對付過危機;財政不協調的漏洞可未堵塞,難保不會再生事端。此非兩位巨擘首次就匯率交鋒,早於六十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學共事之時他們已作過交流。兩位前輩先後辭世,無緣見證歐元實驗的終局,誠可嘆也。

世紀辯論到了末尾,蒙代爾引申歐元的經驗,主張設立世界貨幣(world currency)。佛利民期期以為不可,指出負責發行世界貨幣的組織將淪為聯合國般的國際官僚機構,成事不足而敗事有餘。蒙代爾指出他並非主張以單一的世界貨幣——a single world currency——取代各國的貨幣,佛利民固然曲解了他的意思,甚至他太太也搞不清兩者的分別;足見匯率之爭雖是歷時半個世紀,哪怕是枕邊人也弄不清箇中道理。世界貨幣是甚麼一回事,何以能惠及眾生?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跟人與人之間的買賣並無二至,一旦脫離原始部落社會以物易物的買賣,都需要有個中介——貨幣——以節省交易費用。以此視之,衡量固定或浮動匯率之利弊,其基本準則該是哪個辦法更能促進國際貿易以推動經濟發展;即是加強生產分工、暢順資金人才知識產權等有形無形資源的流通以擴闊每個人的自由自主空間。

現今全世界有195個國家。倘若所有國家都堅持發行自己的貨幣而又一一依從佛利民的主張採用浮動匯率,世界貿易勢將亂作一團。反之,若能像歐元區那樣融為一體,所有國家共用同一種貨幣,再無匯價波動,貿易將更為暢順,即是更有利於提升人人的生活水平。道理顯淺,何以沒有出現此便利眾方的單一世界貨幣?

有,且由來已久。蒙代爾指出,千多兩千年來歐洲都有眾所接納、以黃金為基準的貨幣;只是到了七十年代初美國終止以官價每安士35美元兌換黃金後,世界貨幣方才消失。儘管如此,過去半個世紀絕大多數的國際貿易都以美元為中介;但歐元、日圓、英鎊以至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價可時刻浮動,形成貿易障礙。各國何以不放棄各自的貨幣乾脆一致採美元?

凜於國家民族尊嚴,崛起中的強國當然不吃這一套。擱下面子, 不少國家自行發鈔是為了保留貨幣政策的自主權。須知像香港那樣用美金——美其名為掛鈎,港紙實則能隨時以7.8官價兌換美金—— 不管自身的經濟境況如何,都不能自行調校利率,而須仰賴聯儲局的鼻息,依從美元利息的起落。大陸、歐洲、日本、英國等地經濟規模大又非像香港般開放,為了照顧自身境況有需要保留調校利率的自主權。

此外,自行發鈔的另一目的是不讓「鑄幣收益」(seignorage)流入別人田。這是筆甚麼收益?以香港而言,三家發鈔銀行印港紙都須先繳交美元給金管局揸手。這筆發鈔儲備現今為數達696億美元。此非個小數目,就此鎖入夾萬將損失可觀的投資收益。是以金管局將大部分發鈔儲備置入美國國庫債券收息。保守估計,債券孳息3%,696億美元儲備每年將帶來超過20億美元收入。若是大家都用美金,這樣的鑄幣收益將盡歸美國所有。

捨損失鑄幣收益外,在嶄新的國際形勢下,用美金帶來新的風險:美國政府動輒以凍結美元資產為制裁手段。北韓、伊朗等國受制裁,對外貿易困難重重,若是沒有自己的貨幣,連國內經濟亦將受制。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國家還是選擇以美元為國際貿易的中介,足見國際共通的貨幣不可少。實事求是,又莫非在捍衛國家民族尊嚴、保留鑄鈔收益之餘,效法港元跟美元牢牢掛鈎?

前文說過了,按港元模式奉美元為世界貨幣,其先天缺陷是全世界需聽命於聯儲局。佛利民認為自成立以來,聯儲局適度應對美國的經濟境況尚且說不上,遑論照顧全世界的經濟。蒙代爾不認為聯儲局糟糕到那個地步,不辯的事實是其決策必然以美國為首要考慮,適合美國的政策不見得亦符合其他國家的需要。怎麼辦?

蒙代爾主張在美元之外另設以intor為名的世界貨幣,其供應量由國際專家決定,而所有貨幣的匯價則跟intor掛鈎。佛利民當然不認這樣的貨幣聯合國能負起促進世界經濟的重責。這到頭來世界貨幣之議論是否行得通需實效驗證,無以先驗論定,難怪爭拗了半個世紀猶無結論。

不打緊,高科技幫到手:比特幣等電子中介的出現將擺平爭論——不受官僚操控而為眾所接受的世界貨幣儼然已強勢登場矣。

美聯社

補白:高攀有代價

菲臘親王已已,舉世哀悼。他乃德裔希臘王子,本姓Battenburg。1917年維多利亞女皇立下規矩,溫莎皇室外嫁女須從夫姓。女皇登基,溫莎皇朝本應改號。奈何當時剛與德國打完大交,邱吉爾認為皇室改隨德國姓氏將傷透民族感情,女皇只好保留溫莎稱號。

BBC稱子女不能從其本姓,親王視之為人生陷事。一入侯門深似海,何況入贅皇室?高攀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