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丹靈之靈

詠物誌●丹靈之靈

前輩司徒衛鏞(William Szeto)某天呷着咖啡說,想在最熱熾的文青勝地大南街開「牛仔生活館」,重新推動「丹靈精神」(DENIM spirit)。他是著名的老牌漫畫家、設計師,後來又投身廣告界、當電影美術指導,近年熱衷於寫作,廿多年前更因緣際會一頭栽進了時裝工業,當上牛仔褲巿場設計達人,第一代無限斜棟KOL當之無愧。

那個周末,他穿了一身獨特的牛仔服,patchwork與襤褸(BORO)工藝並用的牛仔西裝褸和Levi’s古着牛仔褲,一眼便看到了歲月和故事,但款式並不過時。

「古牛不同於一般時裝,裏面蘊藏着無數工藝,所以它不會因潮流轉動而過時。」司徒衛鏞打斷了我的話,鄭重拋下了鏗鏘的宣言。而身上這條牛仔褲,正是推動他多年來不斷探索「丹靈精神」的啟蒙開端。

鐘擺要回到幾十年前,司徒衛鏞的好友在英國經營牛仔服裝生意,包括在香港設廠,遇上了披頭四、滾石樂隊西方流行文化刺激,全球掀起了牛仔熱潮,好友在黃金時代掘了一桶大金。當年廿多歲的司徒衛鏞因為工作經常往返歐洲,被好友捉住要他當品牌顧問,協助其家族繼續在英國做牛仔品牌,在香港做OEM(原始設備製造商)生意。

一代傳一代 襤褸變爭產之物

「他們囊括了所有牛仔大牌子的生產,包括最早期的Levi’s。協助他們拓展牛仔王國,同時讓我見證了整個紡織業發展歷程,那是香港最輝煌的時代。」一九九三年司徒衛鏞在香港開發了TESS品牌,設計了無數代的牛仔時裝,而期期不同的牛仔布特製商業名片,亦成為他珍而重之的職涯收藏品。

這條以日本襤褸為靈感製作的牛仔褲,就是他多年前到日本兒島(Kojima)考察牛仔工藝時一見鍾情而收藏至今的。岡山縣南端的兒島,是日本牛仔褲的發源地,日本首家生產女裝牛仔褲的Betty Smith工廠仍在。司徒衛鏞受襤褸工藝所感動,那是日本人一代傳一代的衣物,破損了便會以刺子繡(Sashiko) 技術拼貼其他布,厚重之餘亦能保暖。古代日本女孩自小便要學習針黹,隨行嫁妝也包括襤褸,二戰前很多家族爭產也是爭奪襤褸。

「一針一線一布都有人手縫紉的溫度,包含了家族故事、歷史和傳承。日本自古以來階級分明,天皇、貴族、武士,若你是賤民連名都冇,成世人可能得一件衫,所以草根縫補技術都很好,長期掌握的手藝,慢慢變成工藝甚至古董藝術品。」司徒衛鏞說,昔日東瀛抗拒外來文化,戰後外國水兵把牛仔文化帶入,最後竟能與襤褸、刺子繡本土工藝crossover,並另闢世界時裝的蹊徑,襤褸在潮牌Visvim的牽頭下,曾一度「鹹魚翻生」,而這條集紮染、襤褸、刺子繡於一身的牛仔褲,就成了他抵擋速食時裝的不能斷捨離之物。

兒島自古產棉 成為牛仔重鎮

談起近期全球刮起的「棉花」風暴,司徒衛鏞說牛仔布與原棉有莫大關係,「一條合成纖維或混了化學成份的牛仔布料,即使設計有多好,我都會打個折扣。authentic是原始的牛仔精神,崇尚自然率真,如果牛仔連棉花都失真,這條就不配稱牛仔褲了。」

他指很多人以為日本只生產優質牛仔布和牛仔褲,沒聽過生產棉花,其實日本自古已有棉,兒島從前原本是產鹽地,因兒島土地鹽份太高不適宜種大米就開始種植棉花,棉花產業帶動了紡織業的發展,由纏刀柄的棉編帶到和服綁帶、分趾布襪、學生服等,岡山做制服及校服是全日本第一,繼而成為牛仔重鎮。

「有趣的是,日本製作牛仔褲的企業或工房,不會一條龍進行生產,紡紗、染色、織布、縫製加工,每一個步驟都由不同單位負責,這種精細分工都是小型工作坊的特點,老織機、幾個匠人操作,根本就是藝術品的慢時裝。」司徒衛鏞說。他想推廣的,就是這種惜物、慢製、堅韌和自我的牛仔精神。

這條司徒衛鏞多年前購於日本牛仔重鎮兒島的Levi's牛仔褲,集日本草根紮染、襤褸、刺子繡工藝於一身,是他的珍藏。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