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消費券細節未出,全香港人引頸以待,不是急着去消費,而是想盡辦法套現,不想順從這個政府,財務上又可以更靈活,例如儲錢去移民好過。但在甚麼也講「安全」的香港社會,「消費安全」當然是政府關心的議題,警惕不容許套現,可以預期未來消費券推出後,連使錢都面臨被拘捕風險。
香港並不是第一個鄰近地區推出消費券,政府亦有參考去年4月發放消費券的澳門,有關監管方法會引進香港之餘,亦會提升至更辣層面。
首先,很多港人想到消費券可以用來買禮品卡或現金券繼而套現,大家去Carousell都不難看到有二手禮品卡出售,除了部份流通性低的會以大折讓出售,例如五折以下;其他流通性極高,例超市禮券、Apple Gift Card,折讓極少,可謂與現金接近等值。
但澳門經驗早已看穿到這個明顯的套現位,而且不是用甚麼科技或程式堵塞,而是照容許你買禮品卡或現金券,但一套現即屬違法。但究竟如何能夠查到這張禮品卡是從消費券購入所得,還是用自己錢買,相信非常困難,但政府現時以違法為武器恐嚇消費者,警察隨時拉人,已令很多本身持有一堆現金券的人滴汗。
另一個就是政府已經明言會監管香港人刻意購物後退貨,繼而退款的問題,這樣便可以偷天換日將一筆受限制的消費券換成現金。
澳門說當發生需要退換貨品時,消費者可先與商戶協商處理方式,透過換貨處理,倘最終需要退款,「相關貨款須經澳門通公司將款項退回電子消費卡內,且不得藉此進行任何套現消費卡的行為」。
但問題是,這條渠道極難監管,就算資金是原路去、原路返,除非不止是儲值支付工具能夠識別消費券資金,連收款的零售商亦能夠識別,才能夠解決問題。
而若果消費者一星期後才將衣服退貨,如何得知是以消費券方式消費?AlipayHK及WeChatPayHK估計有相應技術,在單據上印豬頭嘜,但八達通卡未必咁聰明,最終責任卸落零售商身上,或會與顧客爭拗更多。
程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