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死亡迷戀 - 余家強

人事音書●死亡迷戀 - 余家強

上星期六,《蘋果日報》可能見菲臘親王逝世廣受關注,即時新聞彈出戴卓爾夫人病歿內容,此謂之資料庫吧,同樣英國首腦,同樣港人懷抱深厚感情。但翻炒舊聞當新聞,擺上熱門推介,一時令我誤以為鐵娘子剛死(其實2013年),不只「曼德拉效應」,還有「戴卓爾效應」。

對,港人不只戀殖,直頭迷戀死亡。2021年以來,我們深刻印象是群星陸續謝幕。心水清者列舉:一月琴姐李香琴、二月達哥吳孟達、三月智叔廖啟智,姐哥叔,親如家人,欷歔之餘,隱含冥冥中天數難逃的神秘感,份外刺激。甚至計到四月黃樹棠,雖然也屬資深演員,就有點附會,有點濫情了。

但無辦法,做過傳媒都知,死人新聞永遠搶收視。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說,世上只有交稅和死亡是必然。筆者以前主編《壹週刊》Book B,常常笑有本《死亡筆記》才好,每逢週二(截稿限期)遇明星離世,翌日出書一定大賣。腎上腺素上升,趕替離世明星寫supplement,暱稱「收皮文」,圖文並茂──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某天記者編輯亦會收皮。死亡最平等最誠實,報道小生花旦拍拖散拖、今年結婚明年離婚,睇少一次沒損失;唯獨死亡,無花無假,絕無惺惺作態。

記憶中,黎智英忌諱死亡,他熱愛生命。當年開鋤書會,時裝版取景在跑馬地墳場拍攝,黎老闆嬲到話:「畀個大信封佢,寫個『炒』字就得!」我暗暗為副刊另一篇遺體化妝師專訪滴汗。當然,黎智英不阻止印「收皮文」,他可能不知道,有本藍色封面白色字叫《殯儀》的小書曾經雄踞暢銷榜呢。

人類對死亡既關心且迴避,又怕又要睇。更不用說張國榮,死足十八年,究竟算悼念抑或集體沉溺呢?

近年香港,特別感覺死得人多,可以解釋的──你不會留意普通人死亡,留意都是名人。幾十年前,適值香港黃金期,明星、巨賈、精英、偶像、政治家、才智之士紛紛橫空出世揚名立萬;幾十年後,歲月不饒人,輪到紛紛夠鐘返天家。本來,江山代有才人出,理論上自有後浪湧現,無奈黃金期已過,時勢再不造就英雄,便倍顯凋零寂寞了。香港年齡中位數升至四字頭,意即平均皆中年身,去日苦多,愈發投入那衰老、傷逝情緒。

未來會不會?首先,年齡中位數改變。況且,將來值得懷念的名人大減。家傳戶曉明星,因碎片化難再產生;劣化了的所謂精英和政客,更加死不足惜。

未來,看死亡也麻木。

[email protected]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