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選舉=利益度身訂做(劉銳紹)

完善選舉=利益度身訂做(劉銳紹)

港府聲稱要「完善選舉制度」,跟着推出一系列的改變措施。細看之下,只感到這是「牢牢掌握香港全面管治權」的進一步體現,也是控制香港立法工作的加強版。這不單令「兩制」的影子越來越淡,連回歸後曾經一度出現的政制改革的痕迹也正在消失。

先從具體措施談起。港府這次採用的手法主要有三:一,把個人票變成團體票,又把原來屬於基層的票轉到管理層手上。理由很簡單,因為管理團體比管理個人容易得多,而且管理層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和利益,都會較容易傾向官方的立場和想法;把選票放在他們身上,就更容易控制了。

二,牢牢掌握「入閘」團體的背景,聽話的就OK,不聽話的KO(Kick Off,踢走)。且看有相當代表性的教協和記協都被篩走,取而代之的都是官方認同而它們又認同官方的團體。不過,搶位、攝位、補位的目的太明顯了,港府不惜打破自己過去訂立的標準,例如上榜的團體一般要成立三年才合資格,但如今至少有12個團體成立不足三年,其中個別團體更是在今年3月才成立的,但港府把它們放入「列明團體」之內而予以放行。難怪坊間已出現「社團(按指示協助)治港」的說法了。

在這裏還有一種隱蔽的手法。經過投票團體的重新認定,表面上避免某些界別被財閥壟斷,減少出現間接影響功能組別選舉的結果。如果這是唯一的目的和效果的話,也可以算是好事,但問題是:打破了某些壟斷之後,接着出現的就是另一種更大的壟斷,而且是公權力與選舉權結合後的壟斷;後者的壟斷比前者的壟斷更危險,更不符合官方聲稱的「循序漸進」。

三,通過重新配置和「完善」,把已經逐步放開的選民權利重新收窄。以社福界為例,原制度下有60席,由註冊社工及社福團體以個人及團體票選出;但在新制度下,社福界只有30席,其中15席是當然委員,另外15席由限定資格的團體票產生。選民基礎由原先超過1.3萬多名註冊社工,大幅收窄為大約200個團體。

況且,在重新配置的過程中,更有亂點鴛鴦譜之象,例如在當然選委中,大約80%是沒有社工牌照的。雖然可以把他們界定為「通過其他方式投身社會工作」,但這種解說十分牽強。而且他們多屬於管理層,那就是上面提及第一點的補充,能真正代表基層和前線人員的心聲嗎?

取消超級區議會的議席,也屬於大幅削減選民基礎和選舉權利的措施。選民在立法會選舉中本來至少有兩票,但如今超級區議會的一票也沒有了。

從態勢來看,官方已是不惜一切,力求一步到位,由以前說過的「港人治港」改為官方主導的「愛國者治港」。因為他們已感到「外國對香港的制裁無甚效果」,外國不會因為香港的民主而破壞與中國的關係和損害自己的利益。但是,官方不要以為這樣就一了百了,一切將會如官方所願。

目前已有兩點可以預見的,一是官方力求政治安全(其實早已非常安全,只是官方憂慮未除,杞人憂天而已)的同時,日後的施政效率不會因為立法相對順利而提高,反而會大打折扣。市民在情緒和行動上的反彈,將令官方的政策和措施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且看市民對投白票的反應就知道了,官方努力避免白票引起尷尬,但市民卻在官方要禁的趨勢下更熱衷討論白票的問題。

強推政策將積累更大牴觸

日後,官方只會加強行政手段來推動政策,但這又將積累更大的牴觸。這是大家也不想看見的內耗,但如果官方不認真思考內耗的源頭而一廂情願以為高壓就可以壓平民心,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是官方的門面工夫也會進一步失效。表面上,官方留有20席地區直選,還放聲氣說「泛民也可以參選」。據政圈消息稱,有關方面正物色「合適人選參與這個公開競爭的選舉」,還希望「新人、青年人參選」。不過,可以預見「舊電池的泛民」也無電可用;至於「新人」參選,又會製造多少公平和開放選舉的氣氛?屆時,投票率低或白票率高同樣令官方難看,同樣積累民間的怨氣。

更有甚者,官方以為度身訂做的制度可以加強安全系數,萬無一失,但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官方怎樣堵塞也不能預見日後可能出現的漏洞,因為選民的聰明智慧是限制不了的。相反,官方正在積累更大的不滿,給外國提供更多子彈;即使官方不理,建制還不斷放聲氣說「緊完之後就會放鬆」,也不能消除民間認為官方輸打贏要的怨懟。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