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駒之大池」(駒ノ大池)池畔山色倒影的照片後,兩年前那趟會津駒之岳(会津駒ヶ岳)登山之旅,出發前是蠻期待的,只是天氣不似預期,但結果卻有點喜出望外。
日本以「駒岳」為名的山,有19座。長野縣的木曾駒岳最有名,北海道渡島的蝦夷駒岳曾是日本三景之一,其他較有名的,分別座落秋田縣、山梨縣(甲斐)、山形縣、新潟縣(朝日)等地,但最為一般遊客熟悉的,還是蘆之湖畔的箱根駒岳。位於福島縣南會津檜枝岐村的會津駒岳,也許由於交通因素,國外人較少到,又或者只在到訪尾瀨時順道一遊。駒岳名字來源,多與保食的駒形大神(跟馬頭觀音視為同一神)有關,但也有簡單直接的外觀因素,根據江戶時代《新編會津風土記》記載,會津駒岳之名,源於殘雪期狀似馬匹的積雪。
會津駒岳有三個登山口,分別在檜枝岐村的瀧澤(滝沢)、西南面的麒麟手(キリンテ)和西麓的御池。我們從瀧澤出發,以御池作終點,東武鐵路只能到達會津高原尾瀨口,需要轉乘車程一小時的長途巴士到檜枝岐村。海拔900多米的檜枝岐,是尾瀨東北側一條百年小山村,過去是被稱「陸之孤島」的秘境,以溫泉和古老的農民祭祀表演藝術「檜枝岐歌舞伎」聞名。登山口位於接近車道盡頭處,半小時的步程,途中經過龍門瀑布(竜ノ門の滝),不過我們走了登山客慣用的捷徑,緣慳一面。
從登山口到山頂,1,200米的爬升,步程約4小時,一開始便是急陡直上的林中泥徑。整體來說,會津駒岳山勢平緩,但山谷很深,登山道從溪谷底開始爬升,山體中部散佈着大片山毛櫸森林,原生冷杉林僅在山脊線下方延伸着,平緩的山頂是片大沼澤,高山植物的寳庫。林中濕度頗高,加上前一夜休息不足,肩上又負重量,汗流得厲害,也走得慢,留意到山道兩邊,盡是誘人的艷紅野莓。霧氣越來越濃,兩小時後,走出森林,進入開揚平緩草坡和木棧道,卻開始下起小雨。迷濛中坡頂一座木房,是山屋「駒の小屋」。
霧中隱約看到山屋旁一片水光,同行朋友都躲進山屋避雨,我卻走到水邊探視。繞池一周,之前照片中看似浩瀚的「駒之大池」,比想像中細小得多,如此天氣,看不見湖光山色,更不用說著名的「逆さ会津駒ヶ岳も」駒岳倒影了。期待中的大片水光粼粼沒見到,失望嗎?倒沒有,而且另有驚喜,散落草坡上的大小水池間,花期中的高山植物迎風搖曳,入選「花の百名山」,果然名不虛傳,讓我想起黑部源流雲之平的「雲上之庭園」。
山屋晚上是觀星勝地,住宿需要預約,這裏由一對友善的夫妻經營,設有自炊室,開放給登山者休息煮食,我們到達時,有山友正在煮咖啡。牆上掛一張熊皮,據說很有名,只知道在尾瀨地區經營山屋的,不少是獵戶後代,可惜自己日文不濟,沒法問明。山屋距離山頂還有廿分鐘的步程,明知看不到任何風景,計劃中路線也不用登頂,便決定放棄了,同行山友小杜是「逢頂必登」,我也樂得在山屋喝着咖啡等他,他是快腳,來回用了不到半小時,問他頂上情況如何,「甚麼都看不見。」
老闆娘很熱情,說抱歉我們特意來看美景卻見不到,臨別時送了我們明信片作「補償」。離開山屋,沿「富士見林道」往西走, 遠景一片矇矓,富士山當然見不到,就連十多公里外的燧之岳雙峯,也無影蹤。90分鐘後,抵達大津岐峠,這裏是分別往麒麟手和御池的分岔口。此時天空局部放晴,檜枝岐山谷在雲霧間現身,山路有點窄,雨後濕滑,負重情況下,有點擔心失平衡。登上海拔1,921米的大杉岳,頂上覆蓋着森林,三角點石幾乎被草木完全遮蔽,高大的標示木柱很明顯,卻傾斜得似會隨時倒下。
最後一段下山林路,泥濘滿佈,得再慢下步伐,正好細賞枯木上五顏六色的大小蕈菌,一個小時後,終於到公路,轉個彎,便是尾瀨御池的旅館。從山頂下來,10.5公里的路,走了近6小時。這裏有巴士接駁檜枝岐村,不過我們當晚在此留宿,翌日再往尾瀨。天氣此時完全放晴,彩霞漫天,只是明天預報,仍是繼續下雨。天氣的事,永遠難料,明天再算。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