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逾七十年歷史的老牌日本書店智源書局結業,以為傳統書店會買少見少,但原來仍有不少有心人苦心經營,有經營了十多年的雜誌店由商場轉戰地舖,也有網店轉型實體漫畫店。記者小時候最愛看日本漫畫,長大後工作又會參考日本雜誌,可以說喝日本書的奶水長大,今日就介紹仍在香港生存的日系書店。
跟作家月巴氏來到位於深水埗基隆街的「日本書蟲」。這間日本雜誌店在信和開店約10年,今年才搬到深水埗地舖。店主阿心喜歡與顧客交流,月巴氏與她在開業初期已經認識,「這裏主要賣雜誌。講真,日本雜誌對香港人來說,需求未必很大,開舖是因為店主真的太喜歡,她對日本雜誌有熱誠才會這樣做。」
月巴氏覺得買日本書難度比中文書大,與店主的交流十分重要,「買日本書最大的難題是它包着,雖然我略懂日文,但好多時都係靠封面估內容。這裏較好,一兩本的話,店主會讓你打開來看。有時和阿心傾偈,又或者看她怎樣擺放雜誌,也會對新書內容有所認識。」
阿心賣書但沒有書卷味,說話不會咬文嚼字,怕出鏡,但不一會就跟記者和攝影師打成一片,說到高興還夾幾句粗口,性格直率,經營書店對她來說也是一件自然單純的事。「我成日同客人講,歡樂天地擲彩虹係靠運氣,問題係有啲人一定要擲中獎先走,有時我哋擲10個唔中就走。我覺得做乜都好,喺邊個位堅持,嗰度一定有你嘅位置,周圍走就可能乜都冇。」開業初期,她甚麼都不懂,向書商訂書要有一定的數量,她就想到拖篋去髮型屋,推銷多出的日本髮型書,又真的竟然有不少髮型屋幫襯,書店現時只有她一個人經營,至今她仍堅持親自送書給髮型屋。
2004年做書店職員入行,2011年後到信和開店。她說愛書,但睇書好揀擇,未必會看太多,日本雜誌的種類又多到離奇,近年多肉植物雜誌也十分受歡迎,室內設計書亦長期受追捧。有時客人問她有沒有某本書,沒有的話又會心思思想訂,可謂訂書成癮。她說,只要堅持,一定會「有」,那她這十多年「有」甚麼?她說:「可以自己決定訂甚麼書,然後介紹給別人。」在信和客源變化較小,動漫類書籍比較吃香,深水埗地舖能夠更自由地入書。「我都鍾意高達、超人,但信和就只能賣呢類書,身邊朋友叫我開地舖,這裏的確多點人買生活文化的書。」
除了月巴氏,當日下午採訪有不少熟客買書吹水,有熟客表示搬舖時曾幫手擺書裝層架,用了多年的書店logo也是由客人設計。大眾對服務業的要求可能只是「個客要乜就畀佢」,但日本書蟲是在店主和顧客互相推介、互相幫忙下運作,這些人際間的交流是網上書店難以取代的。
深水埗基隆街166A號
下一站來到觀塘工業區新開的漫畫店「紙本分格」,紙本分格原是Karman和ET兩位平面設計師2015年創立的漫畫網站,有介紹漫畫的文章,也出售書籍。由網店轉戰實體店,因為實體漫畫書需要實體店。
我們邊聊邊揭開台灣短篇漫畫集《夜長夢多》,除了封套和紙張的質感,漫畫上銀色反光的物料是網上版漫畫不能複製的。浮誇點說,拿上手近距離「聞書」所看到的畫工氣勢,跟「聞mon」是兩回事。
為了想讓讀者看到、摸到實體漫畫,紙本分格的格局也有特別的安排。基本上所有書都拆開一本供人試閱,更有店主親筆寫的推介文。除了買得到的書,還有一些不賣的私人珍藏給到場人士在店內借閱,當Karman打開那本《JOJOVELLER》紀念畫集時,真的佩服他們不怕畫集被揭爛的氣量。
或許跟從事設計工作有關,書本擺位有不少心思,例如他們會將較受大眾歡迎的《排球》和《男兒當入樽》畫集之間,放一些比較少人認識的插畫集。ET很喜歡台灣的漫畫出版商,就將一整排台灣漫畫放在一起,上下層夾着日本漫畫,博客人留意。
店不算大,但堅持用一邊牆作展區擺設。這期找來漫畫大師利志達合作推出超短篇漫畫《同門之聲》,但店主們不讓我們打開《同門之聲》的封套,原來漫畫暗藏驚喜:頁面上打了一個窿,看上去是一個月亮,翻去第二頁後,那個窿就填滿黑色,如同昏暗夜色,「達哥跟我們合作時,連圖也未畫,問我們是否做到,才決定這次合作。這是實體漫畫才有的小驚喜,希望讀者親手拆開包裝感受。」他們希望日後還能和其他香港漫畫師合作,推介香港漫畫。
現在Amazon甚麼都買到,實體店好處是賣的、擺的都是兩人喜歡的漫畫,開店也是見步行步,「我們沒有經驗,網站初期只是介紹漫畫,後來有很多人訂書才發展成網店,有了網店又有讀者朋友表示想有實體店,目前還有做平面設計工作,但如果日後漫畫店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也不錯。」
觀塘敬業街65-67號敬運工業大廈11樓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果籽攝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