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診所門口遇上郵差叔叔,打了個招呼,郵差叔叔問,為何最近專欄少了飲食的文章,為了感謝郵差叔叔於疫情期間,不辭勞苦,冒着中招的風險,繼續派遞的工作,所以這個星期,特別要寫一篇有關飲食的文章,以表謝意。
最近迷上了一個飲食旅遊專輯「Somebody Feed Phil」《菲爾來蹭飯》,是一位名為Philip的作家兼演員,到世界各地的城市尋找不同的美食,學習當地人的文化及跟當地人交朋友。旅遊飲食節目,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但這個旅遊飲食系列,卻跟一般的節目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可能因為Philip是一位很有性格的人,記得看第一集時,他到訪摩洛哥,總覺得他有種怪怪的感覺,笑起來有點像跟平常人不一樣。不過,繼續看下去,發覺覺得怪怪,是因為他跟一般的主持不同,他是位很誠懇的主持人,他吃到美味的食物,不會做一個誇張的享受表情,也不會說些深奧的形容詞,反而像小孩般說「嘻嘻」,甚至手舞足蹈,打個眼色給身邊朋友,好像暗示「有好嘢食喎」,你感受到的就是他確實的快樂感覺。
從芝加哥的炸熱狗,到都柏林吃海藻天婦羅,以至到里斯本吃葡萄牙的花生味gelato配pizza和香腸,坐着小艇(gondola)遊威尼斯,再到曼谷吃「原隻」炸雞皮,在新加坡吃看到已經流口水的BBQ燒烤肉,Phil也會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竟然在古城裏有美味中東fusion菜。另一個與別不同的地方是,Phil是真心的喜歡跟當地人打交道、溝通、做朋友,看他跟小朋友玩時的表情,便知道他並不是在演戲、扮friend,而是真心希望這個世界少一點紛爭,多一點友誼,在熱情的地方,他會認識很多朋友,走到冷漠的地方,他也會嘗試將本來「唔啱key」的人連繫一起,幫他們打開話匣子。這方面也反映在他做資料搜集和拍攝時,很多時候會用上當地的導遊、美食家和演員。
看完二十多集後,很自然腦袋裏便閃出,「一旦疫情告一段落,可以出外旅遊時,至少有三、四個第一時間想去的地方」,說起來,Phil跟郵差叔叔一樣,都是連繫世界不同地方的橋樑,把本來分隔很遠的感情連結起來。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